京剧为什么又叫皮黄?

【京剧为什么又叫皮黄?】“皮黄”又作“皮簧”,是西皮和二黄(簧)的简称,它们是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所以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或“皮簧”戏 。
《中国京剧史》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 。”特别是徽戏和汉戏的声腔对京剧的形成影响最大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开始,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先后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来到北京演出,史称“四大徽班”,“先后到京的汉戏艺人多搭徽班演唱” 。
二黄(簧)是徽戏的主要声腔之一,而汉戏声腔以西皮和汉戏二黄(簧)为主,它是皮、簧合奏的 。随着徽戏、汉戏进京演出,使得西皮、二黄(簧)声腔进一步融合,迅速发展,形成丰富的旋律和完整的板式 。
“二黄(簧)”之说多数人认为来自地名,即湖北的黄冈、黄陂二县,杨静亭著《都门纪略》就是这种说法 。其他说法还有很多,莫衷一是 。至于“西皮”,初称“襄阳调”,有来源于中国西部的音乐成分,而湖北人称“唱”为“皮”,故名“西皮” 。
二黄簧声腔比较平稳、深沉,适于表现感叹、沉思、悲愤等情绪,而西皮则明快、刚劲,更适合表现激昂的情绪 。板式就是节奏,除了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等共同板式之外,西皮之中还有二六、流水、快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