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智谋胜过徐达、李世民,以寡敌众,终于成为千古一帝

前面我们讲到陈友谅率领大军攻打太平城,太平城守将花云临危不惧,率领部队奋勇抵抗了三天,最后不幸被俘,太平城沦陷 。
陈友谅率领大军进击采石,进逼应天 。当时,陈友谅不仅势力比朱元璋强,而且武器也比朱元璋先进,他的战船大得惊人,名字也很吓人,“塞断江”、“撞倒山”、“混江龙”、“江海鳌”,江面上密密麻麻,一百来艘,说他是掷鞭断江,那是一点也不为过啊 。(陈友谅出身是个渔民,所以拥有强大的水军,我觉得不足为奇)
陈友谅从一个小渔民,爆发成江南义军的头领,现在站在船头,望着浩浩荡荡的水军,总觉得攻取应天就如探囊取物一般,接着就可以登基称帝了 。不过,目前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傀儡徐寿辉 。
可是,陈友谅是个心急的家伙,一想到登基称帝,君临天下,就再也等不及了,于是立即派人杀了傀儡徐寿辉 。
【此人智谋胜过徐达、李世民,以寡敌众,终于成为千古一帝】按理说,登基称帝可是头等大事,一般说来,先找个风水极佳的地方造个宫殿,再豪华装修一般,再挑个良辰吉日登基称帝 。宫殿肯定是来不及建造了,行军之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宫殿可以给他登基称帝,不过陈友谅这人一点也不挑剔,在路边找了个五通庙当作登基称帝的宫殿,也不挑选良辰吉日(良辰吉日是要等的,他实在等不及了),让手下的文武大臣分列两边,准备随便搞了下仪式(百官跪拜,三呼万岁还是要的),就登基称帝了 。可是说来也怪,当百官分列两边准备向陈友谅道贺时,天上刮起了大风,让人睁不开眼 。陈友谅一看,形势不对,挥挥手,让众人还是散了吧,连这个简单不过的仪式也取消了 。(陈友谅的登基大典可算得上历史上最为草率的一次登基了 。
因此,后世很多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暗示:说陈友谅分明不是真命天子,老天爷也不准他登基称帝 。
陈友谅登基完毕后,立即派人知会张士诚,请求他在东线配合一下自己,还跟他约定,谁攻占了朱元璋的地盘就归谁 。
张士诚只是笑了笑,象征性地点了点头 。其实,张士诚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你们两虎相斗,我才不凑这个热闹,先来他个坐山观虎斗,既不援助陈友谅,也不帮忙朱元璋,等你们斗得差不多了,我再定夺也不迟啊 。
一直以来,张士诚是个胸无大志,偏安一隅的保守派 。他自认为自己高明,实则每次都慢人家一步,以致最后被朱元璋剿灭 。
面对陈友谅大军压境,朱元璋连忙召集手下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应对 。会议上,有人说陈友谅刚刚过江,尚未站稳脚跟,建议朱元璋立即出兵,收复太平;也有人说太平已丢,应天已没屏障,陈友谅声势浩大,很难抵挡,不如主动放弃应天,固守其他地方,保存实力好了;也有人说退守钟山为好;还有人更过分,直接跟朱元璋说,陈友谅来势汹汹,我们不是他的敌手,不如主动投降算了 。
古往今来,领导一般需要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谋,另外一种是断,缺一不可 。作为一个领导,能谋善断,那是最佳的 。若是善谋,不善断,那是不合格的领导 。例如三国袁绍十分善谋,却不善断,结果延误战机,导致官渡之战的失败 。相比之下,你若是不善谋,善于断,还可以算是一位合格的领导 。因为你不善谋没有关系的,一到关键时刻,会有很多谋士出主意的(当然也有很多馊主意),你只要能断,能判别主意正确与否便可 。
其实,朱元璋作为领导来看,谋和断两方面都表现得不错,尤其后者十分突出 。也正是因为他能谋善断,所以才能领导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