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生态文化与普米族宗教有何关系

图腾崇拜是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础 。它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宗教起源 ,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早期图腾意为“我的亲属” , 中期引申为祖先的某种物象 。这种图腾崇拜现象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衰落 。普米族的图腾崇拜与之一脉相承 , 所不同的是这种原始崇拜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例如 , 目前普米族地区还十分流行的白石图腾、羊图腾、树神、山神、铁三脚、中柱等一系列的图腾崇拜 。在普米族的祭典活动中 , 有祭天地、祭龙神、祭三脚、祭中柱等宗教活动 , 有趣的是在祭神山的经词中处处充满了普米人对山的关爱之情 , 如“我们用钢刀来驱赶侵扰您的魔鬼 , 用生命来保护您 , 杀死人间万恶之徒 , 以免除对您的伤害 , 保佑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
在罗古箐村还把那里的古树称为母亲树、情人树 , 把罗古箐河称为母亲河 , 这种图腾认亲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对万物生灵的博爱之情 。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亲和关系 , 他(她)们总是以这样的情感与天地沟通、与自然山水对话 , 再现了人类童年的梦 。

生存方式上的成功实践 , 使普米人对山情有独钟 , 如果说高原雪域是普米族形成的历史舞台 , 那么云岭中部则是普米族山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 。
普米族“互不相属” , 各自奋斗的羌戎性格特征 , 形成了后来各姓聚族而居的分散局面 。由于长时间处于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调适、融合之中 , 这一过程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和升华了普米族的民族文化内涵 , 同时各姓聚族而居的社会结构 , 对于统一宗族内各户的思想和行为规模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
除了用传统的宗教理念来规范宗族内各成员的行为外 , 还在其居住地的势力范围内划出宗族共有的神树林地、风水林地、水源林地、风景林地和肥源林地 , 其余部分均分配给氏族内各户作为其管理的责任林地 , 各户都能自觉地负责林地的除草、防火等管理工作 。公共林地一经划定 , 谁都不敢轻易动之 , 各户起房盖屋需采伐责任林地内的木材时 , 也得经过氏族长老的批准方能砍伐 , 这种社会结构为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
【山岳生态文化与普米族宗教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