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饰之:清代朝珠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 , 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 。朝臣 , 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 , 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 , 才得挂用 。它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 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 。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 ,  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 。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 , 据称佛教将108作为佛的象征 。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 , 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佛头”共有4颗 , 色泽和大小一致 , 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 , 将108颗朝珠四分 , 也称之为“分珠” , 据说是寓意四季 。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 , 连缀一塔形“佛头塔” , 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 , 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 , 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 , 合二为一 。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 , 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 , 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 , 每串10粒 , 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 , 称为“纪念” 。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 , 要身挂三盘朝珠 , 中挂东珠朝珠 , 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 , 珠宝杂饰随意 。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 , 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 , 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 , 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 , 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 , 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 , 无严格定制 。
清代的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 , 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 , 由项上垂挂于胸前 。朝珠的材质珍稀高贵 , 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态出现 , 着意表现它的材质 , 以显其气质非凡 。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 , 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 。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 。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 , 只要朝珠碰地 , 即可代替额头触地 。朝珠的直径越大 , 珠串就越长 , 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 , 这可以说是皇上对不同官职的不同恩赐 。
妇女悬挂的朝珠 , 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 。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 , 两串在左者为男 , 两串在右者为女 , 两者不能颠倒 。此外 , 还有一些规定:如命妇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等古礼 , 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 , 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等时 , 则要佩挂三盘朝珠 , 同时还必须穿着朝服 。三盘朝珠的具体佩挂是正面一盘佩于颈间 , 另外两盘由肩至肋交叉于胸前 。至于男子 , 在任何场合都只悬挂一盘朝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