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古代小说中未婚的公主也可自称哀家

导读:现在有些地方的方言,还保留着在称呼中附加一个词尾“家”,比如自称“吾家”,称对方“你家”(即“你”) 。在古代白话文学中就更常见:皇帝自称“孤家”、藩王自称“某家”、青年女子自称“奴家”或“儿家”、皇室女子自称“哀家”、平头百姓自称“咱家”…… 。
近年来,宫廷戏泛滥,特别是《甄嬛传》的火爆,有不少女士在网上发言时学着自称“哀家”,觉得好玩;随后有人责难:“你死了老公啦?”其理由是,“哀家”只能是丈夫去世后太后、皇后的自称,就是说,哀家只是先帝留下来的“未亡人”,是日夜“哀”悼先帝的苦人儿 。看到这个指责,我大吃一惊,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语感 。于是赶快查考,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种说法还真是有根有据的 。
《汉语大辞典》解释“哀家”说:戏曲中孀居的太后的自称 。评剧《秦香莲》第十场:“忽听皇儿禀一声,不由哀家怒满胸 。”台湾《国语辞典》(修订本)把“太后”扩展到“后妃”:戏曲中孀居后妃的自称 。网上的《中华线上词典》则把适用范围从单纯的“戏曲”推广到“旧小说”:旧小说、戏曲中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后的自称 。查考了这些目前通用的权威辞书后,感觉不对劲 。盖因为五十多年前的古代演义小说,以狄青为主角的《五虎平西》中,那位看中狄青欲求下嫁的青年公主就是自称“哀家”的,人家还未婚配呢!
李雨堂,号西湖居士,清代人,编著了狄青演义三部曲:《万花楼》、《五虎平西》、《五虎平南》 。在后面两部中,各有多处单单国八宝公主自称“哀家”的例证,如《五虎平西》第十四回:“且说公主回到宫中,坐下想道:‘想哀家二九之年,姻缘注就,犹恐配着本国之人,不称哀家之意 。常常想起,烦闷不过,情愿终身孤独,再不想到与天南地北的狄青夙有良缘之份!哀家一见这英雄,是心中所愿,奈非父母媒灼作合,哀家实是打算不来,难以明言,喜得师父前来说合 。’”
又如《五虎平南》第三十九回:“公主看罢,说:‘书上虽言他父子无灾无咎了,但今又来此妖道,如何是好?……想来朝中未知差哪人前往除妖道 。倘若无人,哀家必要领旨的 。’”清代宣统二年,上海人华琴珊著有《续镜花缘》,书中亦多处有公主自称“哀家”的 。如第十六回:“公主道:‘哀家自幼喜欢这一道,故而学会的 。近悉驸马调兵出征,哀家也在此温习一番,也好与父王出力 。’”
香港著名粤剧编剧家唐涤生1957年6月撰写的粤剧《帝女花》,至今为人传颂 。故事讲述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选婿,下嫁太仆之子周世显的悲剧故事 。该剧第一场《树盟》,即有多处公主自称“哀家”的台词,例如:“(长平羞介口古)老卿家,世显正话提起棵含樟树,哀家忽然有感于心,我想在含樟树下吟诗一首哩 。”
综合上述例证,我认为,“哀家”是明、清通俗小说和现代戏曲中皇室女子(太后、太妃、后、妃、公主等)的自称,与婚姻状况特别是“孀居”与否并无关系 。“哀家”中的“哀”字,其实并非只表示“悲哀”,它也有“爱怜、眷顾”的义项,不可望文生义,随意推断 。和尚不得自称洒家;做着公主梦的女孩儿,在网络这等虚拟世界里玩闹,倒是无妨自称哀家 。
【揭秘:在古代小说中未婚的公主也可自称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