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为什么说林则徐误国误朕?

林则徐并非“误国误朕”而是民族英雄,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他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包括英国很多学者都称赞林则徐,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虎门销烟在国际上都是正面评价,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某些人为了哗众取宠,竟然说出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误国误朕”这样的话,我非常的不理解,有感于此,我想有必要把这件事讲清楚 。历史研究切忌矫枉过正,需要矫枉,但不能过正 。比如我们可以从某个侧面认为秦桧、吴三桂的行为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把黑的说成白的,到最后岳飞反倒成了反面人物了 。这不仅不是历史研究应该秉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网络配图
林则徐在嘉道中衰之际是一位治国理政的能臣,属于经世致用派,他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是清朝的重量级官员,否则道光皇帝也不会让他去禁烟,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则徐入翰林院庶常馆任庶吉士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林则徐此后多次担任科举主考官,均公正严肃,在士人中赢得了良好的名声,甚至落第的考生皆致信向林则徐讨论请教,而不是谩骂黑暗啊,有潜规则啊 。可见林则徐为官是多么的公正、公平与公开!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黄河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大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的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无能,体现了为官清廉、不畏强权的精神 。
由于林则徐在官场上不通情理,经常直言不讳,因而遭到同僚的排斥,同时林本人也对官场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对做官产生厌倦的心理,道光元年(1821年),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病危,他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而去 。
林则徐辞官以后,道光皇帝对他还是非常看重的,也感到惋惜,加上曹振镛、沈维鐈等人一直为林则徐斡旋,道光帝也知道林则徐任内的政绩卓越,因而决定让林则徐复职,特地召见了林则徐并且表扬了他 。
道光三年正月(1823年2月),林则徐开始担任江苏按察使,主管江苏省的监察之责,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 。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 。有感于江苏风气败坏,因吸食鸦片而起,林则徐这个时候就开始在江苏禁烟了 。同年夏季,江苏大水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聚集,将成民变,官府照样追税 。江苏巡抚韩文琦力主用兵镇压,林则徐极力反对,他乘船前往灾变地区,赈济灾民,平息民愤,恢复社会秩序,从而避免了一场民变的发生 。林则徐在禁烟之前,已经在地方上享有很高的名声了,是一位政绩突出的能臣 。下面我们来讨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林则徐的禁烟对不对?
网络配图
有人说林则徐禁烟的初衷不是为了人民的健康,而是为了不造成银荒兵弱的局面,本质上是为了国家考虑,而不是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我觉得,此言差矣!1823年,林则徐在江苏已经开始禁烟了,这个时候清朝的贸易是入超地位吗?林则徐是有感于白银外流才禁烟的吗?不是!他认为江苏之所以世风日下,风气败坏,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确实激怒了英国人,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责任不在林则徐身上,而且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后,知道英国人可能要打过来,于是做好了珠三角地区的防务工作,英国海军觉得珠江口防备森严,于是北上挑衅,来到厦门,发现厦门的防务也很严,又北上到定海,终于在定海找到了开战的良机 。林则徐派人快马加鞭,500里加急告诉道光皇帝,中英已经开战了,提醒各地做好防备,无奈马再快,快不过英国的军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