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音乐简介羌族有多少种民歌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 , 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 人口30多万人(2000年统计) 。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 , 通用汉字 。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 。
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 。
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 , 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 。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 , 有的带有曲头或曲尾衬句 , 从而形成3乐句或5乐句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 , 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1949年以后 , 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
劳动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 。有的节拍自由 , 近似山歌;有的节拍规整 , 接近歌舞曲 。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 。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 , 有的节奏明快 , 衔接紧凑 , 气氛热烈;有的节奏舒缓 , 曲调悠扬 。
风俗歌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 , 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调 。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 。嫁歌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 。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 。内容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之辞等 。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 , 也有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
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 。一般由4~6个乐句为一首 , 节奏徐缓 , 曲调悠扬 , 风格古朴 。唱词为多段体 , 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有的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 。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 。按羌族风俗 ,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 , 青年男女上山游玩 , 俗称耍寨子 。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 。
巫师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 。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 。如《泽祺格布》、《木姐珠》、《大战戈几人》等 。说唱相间 , 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 。
羌族民歌的歌词每一句多为4个音节 。演唱时,一般先唱两句或4句的歌头,山歌和酒歌的歌头相同 。此外,在汶川、理县一带也有每句7个音节的歌词,这类歌曲没有歌头 。羌族民歌所用的音阶以五声、六声为主 , 有的民歌采用四音音列和七声音阶 , 但完整的七声音阶较少见 。除运用以do、re、mi、sol、la为主音的各调式外,尚有一些民歌运用sol、la、si、re、fa或sol、la、si、do、re五音构成的特殊调式 。羌族民歌中六声调式音阶的运用较为普遍 , 多数都具有五声调式的特点 , 即在do、re、mi、fa、sol、la的mi、fa之间 , 和do、re、mi、sol、la、si的si、do之间 , 不作半音进行 , 而是分别在不同乐句或乐段中出现 , 或仅在结尾时出现偏音fa或si , 代替mi或do二音 , 形成旋宫转调的现象 。不少民歌因采用这一手法而形成一种别致的风格 。此外 , 在民歌中连续移调的例子也时有所见 。居住于松潘县的部分羌族 , 习惯以二声部或多声部演唱民歌 , 其和声结构以大二度向同度进行为基础 , 间有大、小三度及四、五度 。除男声或女声的重唱、合唱外 , 还有混声合唱 。有的合唱已具有复调因素 。
歌舞音乐有丧事歌舞、喜庆歌舞两种 。①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 , 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 , 对死者亲属的安慰;②喜庆歌舞(羌语称“洒朗”)则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 。表演时 , 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 。歌唱均采用重句对唱形式 。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 , 音乐则因地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