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出色有什么异同?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书法史上两颗最耀眼的星座,两人同乡并以各自的特性,构成了两大截然不同的艺术和审美的体系 。千百年来,一直是书学研究最重要的对象 。
(一)两个不同的领域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和文化的流传于传播,主要靠抄写与刻石 。由于材料与功用的不同,各自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情趣也就各异 。前者可谓书卷之作,后者称为“铭石之书”;前者为帖,后者为碑 。另从文字上看,至汉末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书体——楷书和行书均已初具规模,并出现了两位草书和楷书大家——张芝和钟繇 。这两种书题都是循着文字由繁入简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今体”;再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书体演变的程度也各异 。在正规场合,如书碑,仍采用隶书 。而“今体”主要用于民间实用的场合,古今参半 。即便至东晋,也是如此 。如与王羲之同时代的《王兴之墓志》、稍晚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非隶非楷,很不成熟;再次,自建安十年(205)曹操下禁碑令后,直至东晋灭亡,除了北朝,民间不能私下建碑,是由北碑南帖之称 。羲之恰好生活在这一演变时期,早年师从卫铄,此后几乎到晚年,主要潜心于张芝和钟繇的书法 。这三家均属“今体”的代表人物 。羲之一生没有写过碑,从其流传下来的摹刻本看,均属书卷之作,又以信札居多,表现形式相当的自由、灵活、随意,有很强的时间感暗示性 。
通过最实用的形式、最为日常的境界,转换成飘逸洒脱、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这是王羲之作品中最具魅力之所在,从而达到老庄哲学中艺术化、自然化人生境界 。如他的《孔侍中帖》、《平安帖》、《远宦帖》 。正因为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雅俗共赏的新书题,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最辉煌的地位 。
正如张怀瓘《书议》中说“(羲之)得重名者,以真(楷)、行故也”,“因取世人易解,遂取王羲之为标准”(《书估》) 。使后来学者,莫不以他的书体为范本 。这样在实用书体中,羲之无意中起到了统一中国文字的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点,是任何书家都无法同他匹敌的 。历史造就了这位天才 。
【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出色有什么异同?】与羲之不同,颜真卿主要是铭石之书,既取决于他的个性;又同他的癖好与实用性有着内在的联系 。《书林记事》中记:“(鲁公)性嗜石,大几咫尺,小亦方寸 。晚年尝载石以行,而藏之 。遇事以书,随所在留其镌石”铭石之书主要用于书碑题铭,讲究严正端庄 。故在唐太宗之前,刻石所用的主要是篆、隶、楷,原则上排斥随意性 。既然是铭石之书,就需考虑到能长久流传,要达到这一点,行笔必须充实,入纸贵深,便于深刻 。在初唐,欧阳询和褚遂良早期两碑属铭石之书.随着羲之书风的流行,除了少数如李邕等外,铭石之书几欲失传 。因鲁公嗜石,故使他比任何一位书家更熟悉笔墨与石之间的关系 。对此,早在上元二年(760)所作的《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中就曾这样写道:“盖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因令微臣获广息善颂之义,遂绢写一本,附史元琮奉进,兼乞御书题额,以光不朽 。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庶以竭臣下缕缕之诚 。”
“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道出了颜真卿对铭石之书在使用传播中的见解和务实的作风,擘窠大书也就由此而诞生了 。以篆隶厚重之笔,变初唐瘦硬研美的楷法;又取篆籀体势,外密内疏 。这一规模,早在四十六岁时所作的《东方朔画赞》中已初具端倪 。研美秀丽的书体对书卷之作果然合适,但对于端庄正严的碑来讲未必协调,所谓内涵制约形式 。另一方面,颜真卿将行草书中参入篆籀笔意的成功经验合理地融于楷书中,加重了笔画的厚重感,长者使短,短者使长,最大程度地利用每格空间,宽博雄浑,大气磅礴,具有体积感的暗示性 。以拙为美,以朴为华,既增添了碑的感染力,又是其人格得到自然的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存在感 。即便在他的行草书中,也表现出这种特点,这是同羲之书法的最大差别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