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沙丘变节的真正原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途中病死沙丘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中书府令赵高非预约性地拜访了丞相李斯 。二人同朝为官多年,相识已久,但这次赵高可不是来喝茶闲聊的 。他怀揣一个决定秦帝国命运的惊天阴谋:说动这位朝廷眼下最有权势的人物与自己一起篡改遗诏,将先帝属意并广得军心民心的皇位继承人长子扶苏和战功卓著的大将蒙恬赐死,另立皇幼子胡亥为帝 。


这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先帝对李斯恩重如山 。李斯原是楚国一县政府的不得志小公务员,30多岁才移民到秦国,最初不过在相府当个文案秘书 。是秦王嬴政慧眼识才,将他一路提拔至丞相,且“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与皇室结成利益共同体 。对始皇的知遇之恩,李斯念念不忘,忠心耿耿辅佐始皇帝成就统一天下之伟业,留下“千古一相”的美名 。赵高虽是巧言之人,但李斯更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兼雄辩高手 。当年他冒死上书“谏逐客令”,硬是说服了一向刚愎自用的秦王收回成命 。赵高想凭“忽悠”搞定李斯,应该比登天还难 。
可让历史惊诧的是,争辩了没几个回合,李斯居然乖乖就范 。大秦帝国的丧钟就此敲响 。
2000多年来,后人无不将李斯沙丘变节的原因归结为一个“贪”字:贪恋已得的权势富贵,保住自己的相位 。唐朝诗人胡曾为李斯墓题的诗句,“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代表了世人的普遍看法 。
这真是大大地冤枉了李斯!当时李斯已70多岁,在那个年代已属古稀之人了 。作为大儒荀子的高足,李斯深知盛衰相循的哲理 。他何苦要以大逆不道、背叛先帝的巨大代价,换一个没几年干头的相位呐?
其实,若稍稍考察一下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场生态,就不难发现,李斯沙丘变节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一个“怕”字 。
李斯怕的,当然不是小小的“办公厅机要秘书长”赵高和本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胡亥,而是赵高点出的严酷事实: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 。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史记·李斯列传》
真是字字惊心啊!赵高是小人,但此番话却句句是真 。商鞅,这位李斯最尊崇的法家先辈,原亦外籍人士,靠着秦孝公的宠信,铁腕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 。可老王一死,就被新君以谋反罪车裂除掉 。另一位名相吕不韦,本是商业巨子,凭着高超的政商运作,楞是把在别国当人质的秦始皇之父由“垃圾股”炒成王位继承人,从而为嬴政继位铺平了道路 。吕不韦当政期间,大搞“吕氏春秋”等文化工程,为秦国扩张“软实力”,李斯本人就是在那时被他引进并推荐给秦王的人才 。可“吕伯乐”后来也在劫难逃,被曾尊他为“亚父”的秦王嬴政罢相,赶回边远的封地 。几年后纵使风烛残年,嬴政仍不放过,派使者千里迢迢,用一杯御赐毒酒要了他的老命 。还有为秦国强盛立下汗马功劳的名相甘茂、范雎、张仪等,也遭秦王猜忌,幸好他们及时察觉出走他国,方才保住性命 。
【李斯沙丘变节的真正原因】丞相在秦国咋就成了高危职业了呢?都是法家惹的祸 。
自秦国重用商鞅以法家理念治国,秦王便获得了绝对的专制特权,过上了各国君王中最爽的日子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他不仅不受下民的监督,也没有统治阶级内部诸侯、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制约 。难怪继位的新君对商鞅个人恨之入骨,但对商君之制却受之若饴,照行不误 。在无限制的君权下面,根本没有独立司法制度存在的余地 。臣民的获罪生杀予夺,只在君王的一念之间 。丞相统辖百官,总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既有才干政绩又有不臣之心,那可是对至尊皇权的最大威胁 。因此,失去秦王的宠信,丞相就大难临头了 。即使想回归平头百姓也不可得,必得将你肉体消灭,斩草除根 。因为你的门生故吏还在,影响力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