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建筑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

羌族的碉楼就是一部迁徙史、一部战争史 , 也是一部文化史 。它曾是羌人的哨兵 , 守护着羌人的土地、财产和生命 , 现在 , 碉楼守护的是羌人的文化、民俗的延续 。
碉以功能可分为: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 。分石砌碉和夯土碉 。
碉的建筑 , 以石碉为例:选好地基后 , 先深挖基脚 , 用大石下垫基础 , 每边墒厚三尺 , 就地取材 , 用毛石、片石 , 相互错落搭接 , “横压筋 , 顺压脉” , 上下石石错缝 , 用小石片楔垫平 , 黄泥粘土为粘合剂 , 下大上小逐层收分垒砌 , 层间墙内里横木作墙筋 。墙体下宽大 , 上窄逐渐内收成台锥形 。每层高一丈 , 层间用横梁相隔 , 铺木板 , 留上下楼梯口置独木梯 , 碉底层全封闭 。外面用独木梯上下 , 可抽上二楼放着 。
二层设小门能进出 。自二层起四面开窗 , 内大外小的竖式条形窗 , 俗称“罗汉窗” 。以作通风、隙望和射击弓箭用 。最高顶处设置箭垛四个 , 放置若干石块 , 在紧要时可向碉下投石块打击敌人 。有的碉底预埋有陶料水管 , 暗通水至碉内有进水洞和出水洞 。一旦有外族侵扰时以高碉为中心构成整体防护体系 。各家只要紧闭大门 , 以房顶抗击来敌 。而且还可以用暗巷、暗门向中心碉集中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没有火器的情况下 , 这显然是可靠的防御体系 。
如果说迄今为止的羌建筑数千年演变 , 还是出于世易时移的自然进化的话 , 则是对这些千年的建筑活化石进行高强度地考验 。
行于茂汶的公路间 , 可以清楚地看到 , 大量高耸的石碉 , 或倒塌 , 或折损 。
海拔1970米的萝卜寨黄泥夯土建筑 , 与布瓦的黄泥碉 , 是羌区仅有的两处黄泥建筑群 , 是世界上最高的夯土建筑群 。地震之时 , 据目击者说 , 只见一朵黄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 数百座黄泥碉房已全部倒下 。
这些碉楼或碉房 , 不少已存在成百上千年 , 身处于地震频繁的龙门山断裂活动带而存留至今 , 应该说历经考验 。
【羌族建筑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