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鹿鼎记中各派争抢的42章经是什么书?

导读:金庸小说《鹿鼎记》里,宫廷、江湖各派势力都在明争暗抢一部佛经,那就是藏着惊天秘密的《四十二章经》 。实际上,这部经书是中国古代翻译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
杜牧写过一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的寺庙盛极一时,如同漫山遍野绽放的鲜花,香气四溢 。但南方曾是佛教的荒瘠之地,那么,建业的第一座寺庙是建在哪里呢?叫什么名字?
佛教兴起源于一个梦
金庸小说《鹿鼎记》里,宫廷、江湖各派势力都在明争暗抢一部佛经,那就是藏着惊天秘密的《四十二章经》 。实际上,这部经书是中国古代翻译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佛教西汉时传入我国,但直到东汉,才由涓涓细水蔚成巨流,推波助澜的就是这本书 。
公元69年的一天晚上,东汉明帝刘庄(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个高大金人,灿如朝霞,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大殿 。汉明帝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上朝让所有人解梦,群臣都傻了,孔、孟都不是这个形象啊 。太史傅毅博学多才,说: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陛下梦见的大概是佛 。
汉明帝当即拍板,去找 。圣旨谁敢违抗呢?于是一批使者从洛阳出发,跋山涉水到了天竺国 。三年后,他们带着两名高僧一起回来,还有经书和佛像 。
在皇室的支持下,开始翻译佛经,第一部译成的就是《四十二章经》,由四十二段佛说的话组成,短小简明 。洛阳也建起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就是今天的白马寺 。

支谦翻译了大量佛经
三国时,两座城市成了佛教中心,那就是“北洛阳,南建业” 。建业在佛学上能和洛阳并驾齐驱,因为来了两名高僧,孜孜不倦地在东吴大地播种、推广 。如同高校里德高望重、成就斐然的教授,即使只有一人,也足以撑起一个学院 。
当然,建业从无一寺庙到钟声处处,更离不开孙权的关心和支持 。
第一高僧叫支谦 。支谦是大月氏人的后裔 。汉献帝时,从兵荒马乱的北方逃到江南 。孙权听说了他的才华立即请进宫中,一见倾心,还让他做太子孙登的老师 。
支谦在东吴30多年,几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翻译佛教经典 。他的36部48卷译本最大特点是浅白流畅,通俗易懂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平民才开始醒悟过来,原来佛学不是深奥的天书啊,我也能看明白 。于是佛学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
太子死后,支谦离开朝廷过起隐居生活,后来死于山中 。
支谦打开佛教的一扇窗,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但敞开大门,吸引大批的人纷纷进香,变身善男信女的人叫康僧会 。
康僧会开始传道很艰难
支谦是知名学者,天生的“高大上”,而康僧会刚到建业时是个十足的“吊丝”,没有人看得起他 。
他的祖籍是天竺,后来跟随家人经商来到交趾 。10多岁时,父母双亡,不久他出家,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学习,成得道高僧 。247年,他从交趾北上来到建业,比支谦晚到了20多年,他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由南向北传播佛教的僧人 。
想要做“第一个”,就意味着遭人白眼、受尽冷嘲热讽 。他到了建业,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没人理睬这个莫名其妙的推销员 。他无奈在闹市一角建了个茅屋,里面供放佛像,天天到街上逢人讲佛法 。老百姓一看,这不像要饭的啊,长相奇特,穿着怪异,叽里咕噜不知道说什么,哪里跑来的怪人 。于是有人上报到政府,要求查查他的来历 。
官府也觉得这事蹊跷,层层汇报,惊动了孙权,说有一个胡人自称佛教徒,举止怪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