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曲艺布依族的民间曲艺文化有哪些

曲乐源于人们对生活的寄托与向往,并且是一个民族审美意识的表现 。布依族文化在布依人民依山伴水的生活习性而产生 。布依族的八音座唱是布依人民世代相传的曲艺说唱的形式 。随着历史的逐渐发展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审阅过程 。那么,大家和小编一起走进布依族曲艺看看吧 。

历史溯源
据史料记载,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 。到了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据《清稗类钞》) 。至此,八音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 。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 。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
发展历程
就在八音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 。这就是布依戏 。布依戏产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有不同认识 。一是根据老戏师的家谱推算出来的,大概在乾隆年间:一是根据《兴义县志》记载,光绪初年(1875年),兴义巴结王土司的族人王寿山倡议,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专用戏服,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出 。
至此,布依戏才真正完成了她的发展,不但有了曲调、有了声腔、有了表演、还有了服装,成为戏剧之一种 。布依戏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布依戏音乐分卷》) 。从表演上看,布依戏有动作、有化妆、有专用的服装,而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没有的 。由此看来,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处 。这也就成就了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 。
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发展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形成四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 。而且,这四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的浪淘尽,而目前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 。这为研究民间文艺的沿革发展提供了活标本 。
艺术特色
【布依族曲艺布依族的民间曲艺文化有哪些】每当人们说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总会发问:这八音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 。那时把乐器按制作材质的不同区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这就是八音 。后来泛指为乐器 。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国音乐史的八音有无关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 。
八音是器乐组合的名称 。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 。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讲到八音时是这么说的: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 。有时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 。其中不论是说乐甚整异,还是教土人合乐,都是说的乐队乐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和民间流传的演出形式看,都证明了合乐的特点 。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 。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 。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 。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 。演唱时唱腔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 。曲牌有正调、正音、走音、自路板、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等三十多个,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