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14)


3)跨代引用假说():跨代引用相对于同代引用来说仅占极少数 。
这其实是可根据前两条假说逻辑推理得出的隐含推论:存在互相引用关系的两个对象,是应该倾向于同时生存或者同时消亡的 。举个例子,如果某个新生代对象存在跨代引用,由于老年代对象难以消亡,该引用会使得新生代对象在收集时同样得以存活,进而在年龄增长之后晋升到老年代中,这时跨代引用也随即被消除了 。
依据这条假说,我们就不应再为了少量的跨代引用去扫描整个老年代,也不必浪费空间专门记录每一个对象是否存在及存在哪些跨代引用,只需在新生代上建立一个全局的数据结构(该结构被称为“记忆集”,Set),这个结构把老年代划分成若干小块,标识出老年代的哪一块内存会存在跨代引用 。此后当发生Minor GC时,只有包含了跨代引用的小块内存里的对象才会被加入到GC Roots进行扫描 。
【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标记清除算法
最早出现也是最基础的垃圾收集算法是“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在1960年由Lisp之父John 所提出 。如它的名字一样,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也可以反过来,标记存活的对象,统一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 。标记过程就是对象是否属于垃圾的判定过程,这在前一节讲述垃圾对象标记判定算法时其实已经介绍过了 。
之所以说它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是因为后续的收集算法大多都是以标记-清除算法为基础,对其缺点进行改进而得到的 。它的主要缺点有两个:第一个是执行效率不稳定,如果Java堆中包含大量对象,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需要被回收的,这时必须进行大量标记和清除的动作,导致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执行效率都随对象数量增长而降低;第二个是内存空间的碎片化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当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标记-清除算法的执行过程如图
标记复制算法
标记-复制算法常被简称为复制算法 。为了解决标记-清除算法面对大量可回收对象时执行效率低的问题,1969年提出了一种称为“半区复制”( )的垃圾收集算法,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 。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 。如果内存中多数对象都是存活的,这种算法将会产生大量的内存间复制的开销,但对于多数对象都是可回收的情况,算法需要复制的就是占少数的存活对象,而且每次都是针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分配内存时也就不用考虑有空间碎片的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即可 。这样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不过其缺陷也显而易见,这种复制回收算法的代价是将可用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空间浪费未免太多了一点 。标记-复制算法的执行过程如图
在1989年,Appel针对具备“朝生夕灭”特点的对象,提出了一种更优化的半区复制分代策略,现在称为“Appel式回收” 。虚拟机的、等新生代收集器均采用了这种策略来设计新生代的内存布局 。Appel式回收的具体做法是把新生代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空间,每次分配内存只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 。发生垃圾搜集时,将Eden和中仍然存活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外一块空间上,然后直接清理掉Eden和已用过的那块空间 。虚拟机默认Eden和的大小比例是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