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过程:清军节节败退战场全面溃败

战争进程:清军节节败退战场全面溃败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 。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 。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 。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 。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 。午后,玄武门失守 。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 。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 。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 。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 。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 。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 。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 。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 。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 。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 。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 。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 。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 。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 。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 。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 。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