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下落之谜:是不是唐太宗的随葬品?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 。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右军书在而魏晋之风尽"的称誉,被尊为"书圣" 。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统、孙绰、支遁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了一篇序,是为《兰亭序》 。王羲之在这篇序中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然而就是这件千古杰作,却给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直到如今,《兰亭序》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
网络配图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兰亭序》藏于陕西昭陵唐太宗的棺材里 。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创了盛唐的"贞观之治" 。太宗喜爱书法文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 。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 。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王羲之的真迹 。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收藏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本 。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显得闷闷不乐 。监察御史萧翼出京调查,打听到《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临终把它传给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 。于是萧翼作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更名改姓,扮成赶考的举子出发南下,企图将《兰亭序》弄到手 。一天清晨,辨才和尚打开了永兴寺门,迈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躺了一人,散发出一股酒气 。辨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此人翻身坐起答道:"醉虽醉了,未必就是鬼呀!"辨才见此人一副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举步下山 。辨才见此人谈吐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店对月饮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尤佳,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面佛 。"辨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候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
一天扮作赶考书生的萧翼喝的烂醉如泥,他突然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对辨才和尚说到:"这是王羲之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 。"为人忠厚的辨才不知是计,对萧翼说:"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萧翼装作没有听到,昏昏睡去 。辨才和尚也知道失言了,赶紧住嘴 。萧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 。第二天辨才见萧翼迟迟未来吃饭,前去催请,发现萧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许多银两 。太宗皇帝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 。因为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 。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 。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过了几个月,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 。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