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乐器布依族的勒尤是什么乐器

布依族文化总是给人一种乡土气息,纯洁美好,充满蕴涵 。在布依族民间盛传的勒尤,就是布依族的天籁之音 。勒尤悠扬的歌声荡漾在这美丽淳朴的大山里,布依族人民世代传承着勒尤,它不仅是布依族的独奏乐器,也是布依族的抒情诗 。

勒尤是布依族的吹奏乐器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安龙、兴义等布依族聚居地区 。勒尤是布依语音译,“勒”作名词即“唢呐”,民间也称它为“小唢呐”,勒尤在表现民族感情时,在民族乐器中占据主要地位,属主奏乐器 。
在布依戏中是最能表达旦角、小生复杂的内心情感和潇洒浪漫性格的乐器 。与乐队演奏时,使布依戏乐队更具民族特色 。
勒尤和勒浪,是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 。它们形似唢呐、无碗、上置虫哨吹奏,音色明亮而甜美 。可用于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望谟、册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等地 。
勒尤,是布依语音译,布依语“勒”作名词为唢呐,作动词是追和选择之意 。布依语“尤”是指情人 。因而“勒尤”可直译为“选择(或寻找)情人的小唢呐” 。民间也称其为小唢呐 。由管身、簧哨、侵子和共鸣筒等部分组成,全长50厘米左右 。管身木制,民间多采用泡桐木、花椒木或橄榄木制作,上细下粗、两端通透,呈锥形管状体,管长35厘米左右,管身正面开有五或六个圆形按音孔,以五孔者较为常见 。
在管身上口插有一截用细竹管制成的侵子 。簧哨采用虫哨,经过特殊处理后套于侵子上端 。管身下端套有共鸣筒,筒体用一截竹管制成,筒长15厘米左右,其筒的上口内径应稍小于管尾外径 。
虫哨是用槐树、黄果树或橄榄树上的一种昆虫茧制成,剪去两头、取出虫蛹,经桐油浸泡,待收缩后取出晾干,稍加修剪即可使用 。
它与蚕茧质量不相上下,有着经久耐用、不易破裂变形和发音柔和等优点 。有些地方制作勒尤时,还在管身上端套以一截废子弹壳做的铜箍,既防止管身开裂,外表又美观大方 。
勒尤渊源贞丰布依族民间乐器勒尤,是布依族人民独创的民间传统乐器 。勒尤原称“勒悠”,由于这件乐器像唢呐一样吹奏,且又用蝉儿做虫哨,发出蝉虫悠悠的歌声,所以,大家就叫它“勒悠” 。后来,它又逐渐成了布依族后生谈情说爱的媒介,因而也叫“勒尤”或“勒友”(勒尤:布依族语,即邀朋友) 。勒尤在布依人民的生活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 。
勒尤和勒浪,在布依族世代相传,与青年们的恋爱、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是青年小伙子用来向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情的乐器,也常常作为定婚的信物赠给女方 。勒尤和勒浪常于夜间在野外吹奏,可以吹出各种情话,以乐曲代替语言 。
勒尤(或勒浪)调委婉如歌、悠扬动听,除首尾稍有规律外,主要旋律常不受任何拘束地即兴发挥,同一曲调,每次吹奏都会有很大变化 。经过长期的流传,每首乐曲都有具体的内容和一定的含意 。
有一首勒浪调的意思是说:溪边泉水出岩脚,哥哥时常想着唱,金瓶打来哥不爱,单等情妹送给哥,银壶打来哥不爱,情妹手捧甜心窝,一心等妹来捧水,哪知情妹哄哥哥 。多麽甜润的乐曲,多麽美好的含义,青年们听了怎会不沉浸在幸福的爱情生活之中 。
据说,这种勒尤(或勒浪)调,有几十曲之多 。后来,随着简练而有寓意的歌词逐渐产生,就发展成为独具风采的布依情歌,演唱时颇富特色,由于歌词简练,有些无词的音调,还用模仿勒尤或勒浪的音响来表现,很为别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