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你不知道的靖国神社:一座庙究竟供奉了哪些人

靖国神社建于1869年,原称“东京招魂社”,是日本明治政府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中战死的官兵“招魂”的场所 。靖国神社每年4月21日至23日和10月17日至20日,会举行春季和秋季例行大祭 。正是在1978年“秋祭”时,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被秘密安放于此 。从此,靖国神社就彻头彻尾地成为了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
绝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庙”
拍摄《靖国神社》电影的中国导演李缨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形容:“靖国神社既是日本天皇的战争祭坛,又是日本一个表情最为复杂的舞台 。它是日本'大和魂'的精神堡垒,战争与和平,生与死,殖民主义与爱国主义,名誉与羞耻,宗教与政治,右翼与左翼,不断在这个舞台上交锋呐喊 。”
采访人员日前采访了几名去过靖国神社的中国留日学生以及在华日本留学生,记录他们参观靖国神社的真实感受 。
“我去过靖国神社,2009年,刚来日本的时候就去了 。”日本一桥大学中国留学生王昊告诉采访人员,“我当时就是想去看看靖国神社到底什么样 。”“结果呢?你参观下来以后觉得和之前想的或者你听过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吗?”采访人员问,王昊想了一会儿才说,“印象好坏都谈不上,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刚来日本的缘故吧,对日本文化了解得还不深,语言也马马虎虎 。但是它的整体的氛围,我是比较惊讶的,那种……肃穆感,仪式感都很强,不像在国内一般逛庙 。”“仪式感指什么?”采访人员问 。“仪式感就是……在我印象当中,比如你要申请,签名,等候,还要用水净手,净口,低头,拍手等等这些秩序”,“我们去的时候当然都是图个热闹罢了,但是感觉同行的日本同学是在很虔诚地做这些” 。
靖国神社
在华日本留学生端木说,他在中国读的是对外汉语教育硕士,2011年邀请过几个中国朋友去东京玩了几天,也带他们去了靖国神社,“他们主动要求去的” 。在游学馆里,端木没进去,因为他“知道里面写了什么,不好意思进去”,“后来他们几个出来,我也没敢问怎么样,他们知道我很友好,也没说什么过激的话,但我能看出来他们表情很……凝重,”“对,就是这个词”,端木补充道 。
从入口沿正道行进,可到达净盆处,进去以后要在净盆处拿起一个长柄的木瓢,舀满一瓢水,先是右手持柄洗左手,再用左手持柄洗右手,然后用右手持柄舀水放在左手,再用左手将水送入口中漱口,再洗下左手,最后一次将水沿手柄流下冲洗瓢柄,然后将木瓢按照原样放回原处 。在神殿前,参拜者先投入硬币作为香钱,然后二拜二拍手进行参拜 。神殿外,同样有结愿树,上面挂满了参拜者求的神签 。
靖国神社的游学馆在介绍侵华历史时歪曲历史,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称“支那事变”),称事变原因为“中国方面拒绝日中和平的意志,中国正规军向日本军队非法射击,日本军队反击,使整个北支那变成战场” 。关于南京大屠杀,游就馆称“昭和12年12月,包围南京的松井司令官向属下部队发布草图,用红笔标明外国权益和难民区,要求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 。中国军队败退到下关,遭歼灭 。在南京市内,对那些换上百姓服装的战败士兵进行了严厉揭发” 。
靖国神社,从空中俯看,其轮廓像一把头朝西,柄朝东,刃指北的菜刀 。表面上是肃穆与古朴的,但其中供奉的战犯的排位,却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他们的罪大恶极 。充满安静与暴力的靖国神社,映射着“菊与刀”相融的日本人的性格 。(文中受访对象皆为化名)
究竟供奉了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