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历史是怎样的?其发展又是怎样的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480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思茅地区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源彝族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腊、勐海县,以及玉溪地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县等 。以上这些县集中了哈尼族95%以上的人口,其余散居于建水、石屏、思茅、孟连、景谷、玉溪、峨山、易门、通海、双柏、晋宁、禄劝等县市 。
哈尼族与汉、白、彝、傣、拉祜、苗、瑶、回、壮、布朗等民族交错而居 。居住区域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内有耸峙亘古的两大山系--哀牢山和无量山,有日夜喧腾的三大江流——红河、把边江和澜沧江 。哈尼族居住的半山区,海拔约在800-2500米之间,月平均气温最高为31℃-33℃,最低气温为2℃-4℃ 。常年降雨量在900-1300毫米之间,多降于5-6月农作物需水期 。温暖湿润的气候滋润着浓荫蔽天的原始森林及次生林,生长着大量的松、柏、棕、枫、楠、竹、油桐和樟脑等优质林木和经济林木 。在这“山有多高,水有多深”的深山密林中栖息着孔雀、鹦鹉、竹鸡、白鹇、虎、豺、熊、鹿、飞鼠、风猴等珍禽异兽 。不少地方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豆类、荞麦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咖啡、可可、柠檬、橡胶、竹麻、甘蔗、烤烟、蓝靛等 。哈尼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南糯山和其他民族居住的广大山区,是生产驰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 。在红河南岸连绵起伏的哀牢山中,哈尼人民开垦的梯田鳞次栉比,宛如一道道天梯,蔚为壮观,构成哈尼山乡特有的景观 。
这一区域内也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个旧市,享有“世界锡都”的美誉 。墨江、金平等地镍矿的储量也很丰富 。此外,还有铁、铜、铅、金、银、石棉等矿藏 。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豪白、碧卡三个方言 。哈雅方言又分哈尼、雅尼两个次方言 。哈尼次方言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雅尼次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和澜沧县 。豪白方言分豪尼、白宏两个土语,主要分布在墨江、元阳、普洱等县 。碧卡方言分碧约、卡多、峨努三个土语,主要分布在墨江、江城、景东等县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相互通话有困难,方言内部,自称相同的哈尼人,可以自由通话 。
哈尼族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生活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哈尼族的先民 。公元7世纪,哈尼族先民向唐进贡地方特产,成为唐朝的臣属 。
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半山腰,一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家庭聚居而成 。哈尼族的传统住房是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中层住人囤粮,上层堆放瓜菜杂物 。
哈尼族人喜欢用藏青色土布作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衣服上镶彩色花边 。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带的妇女,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过膝长裤,系绣花腰带或围腰 。
哈尼族民间口头文学极其丰富,有讲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叙述人类战胜洪水的《洪水记》、反映民族迁徙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 。
哈尼族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等,其中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冬波嵯舞”舞姿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