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南宋匪造反却反受皇帝嘉奖?

南宋偏安一隅,日子过得也算安逸,但皇帝真的昏聩到了如此地步吗?土匪成立了政权,居然还发赏银?简直闻所未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面是否有什么原委呢?
今天要说的这个失业军官真是传奇,他一不留神就组织了起义军,再一不留神就成了土皇帝 。眼看“事业”蒸蒸日上,他却想要”归隐“,继续在民间过大把花钱,大口喝酒的土匪生活,为此他充分运用了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小编对此只想说:佩服 。
【闻所未闻!南宋匪造反却反受皇帝嘉奖?】网络配图

宋宁宗在位时,可谓是南宋“折腾的黄金时代”:朝内将相大战,宫内母子相争,对外关系也是一团糟 。所谓上行下效,民间的一些“折腾专家”也蠢蠢欲动,准备大显身手 。
嘉定年间,失业军人张军因得不到政府的及时抚恤而心生怨恨,他纠集了不少同病相怜的“丘八兄弟”攻进桐城,砸了一名乡绅朱少卿的豪宅,意外地得到了不少这名乡绅私藏的兵器、马匹 。一次普通的“吃大户”行为由此瞬间变了味儿 。两日后,一支由兵痞为骨干、以饥民为外围的“起义军”组建起来 。张军从吃吃喝喝的低级需求中看到了“杀向东京,夺了鸟位”的造反目标 。
起义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安徽的舒州(今安庆市) 。舒州太守见势不妙,逃命而去 。张军兵不血刃地得到了这个战略要地,马上在闹市区张榜安民:“亲,跑的就算了,不跑的都是俺的父母兄弟 。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一切照常啊 。”
主力部队到了市区的城门前,张军又故作姿态地弯弓搭箭,冲着望敌楼上的匾额说:“如果我能一箭射中‘安’字上的那个点儿,咱们就进城 。不然说明天时不到,哥儿几个下次再来!”身边的老伙计们听了无不发笑,谁不知道张军是神箭手?果然,一箭中的 。得到“老天批准”的张军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城 。
下面的桥段爱看演义小说的人都不陌生——开仓放粮,抚恤饥民,砍下民愤极大的衙役的人头,用为民除害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三板斧下来,张军总算坐稳了屁股下的交椅,成了舒州城里货真价实的“土皇帝” 。
网络配图

可惜,这个“皇帝”没抓住机会及时进取,扩大到手的革命战果,反倒将核心部队开进了舒州境内潜山的道观——真源宫,想重现当年“梁山好汉”的绿林风光 。可惜潜山不仅没有八百里水泊,而且南宋的军事重镇池阳近在咫尺 。
正巧池阳守兵接到出境剿匪的上谕,他们走到潜山山口与张军的部队不期而遇 。由于敌情不明,局面马上变成了麻杆打狼——两头怕:退守真源宫的起义军龟缩不出,围困真源宫的官兵画地自守 。渐渐陷入绝境的张军突然看到了被关在偏殿里的真源宫道士们,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
几天后,一群衣衫褴褛的“道士”互相搀扶着进了官军大营 。他们向带兵官员哭诉,说他们的道观被贼兵强占,他们饥寒交迫、受尽虐待,最近听说张军还要拿他们的人头祭旗,他们这才死命扭开锁链,趁着夜色翻山逃命 。带兵官员问宫内还有多少贼兵 。道士们说太多了,简直数不过来 。凭眼下这些官兵,要想进攻还是慎重为妙 。
带兵官员本来就“慎重”有余,此时更是一道将令兵退三里 。奇怪的是,官军马蹄刚动,宫内的起义军就好像得到了信号般敲锣打鼓,人喊马嘶,仿佛要杀将出来,痛打落水狗,吓得带兵官一路狂奔,直跑到山口才稳住阵脚 。这时,领头的“道长”向进退两难的领兵官员献计,说:“大人,您这样守株待兔也不是个办法 。‘三十六计,火攻为上’,咱们一把火烧了贼窝,不怕他张军飞到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