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历史真相:追寻袁承志下南洋的足迹( 二 )


【金庸小说历史真相:追寻袁承志下南洋的足迹】华人血汗成就东南亚盛景
移居东南亚的这些避难者大多是贵族、军事将领、知识分子和巨商富贾 , 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的精英 , 即使是平民百姓 , 也有不少是掌握一定技术的工匠 。他们为当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陈上川率领官兵历经10年把同耐河到湄公河的广袤土地开垦为越南一流的良田 , 并兴建了一个城镇“堤岸” , 将该地区发展成远东最大的大米市场 。这些华侨深得越南人的敬重 , 被尊称为“伯父” 。
华侨还开发了东南亚的工矿业 。在印尼加里曼丹 , 特别是三发一带 , 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 。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 , 每年生产的金矿砂一般都在百万盎司以上 。19世纪以前 , 马来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侨开发 。当地许多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 , 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 , 马来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就连马来亚的英国殖民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精力和事业成就了今日的马来亚 。”
还有许多华侨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 , 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 收购当地土特产 , 销售该国货物 , 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海外贸易的侨居地商业网络 。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 , 暹罗王室就曾表示 , “如果没有华侨 , 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 。此外 , 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侨从事手工业 , 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 , 行当几乎无所不包 。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 , 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华侨的传播 , 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明代的菲律宾成了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 番薯、烟草等拉美农作物经这里传入中国 。
至于小说中主人公袁承志是否到了东南亚 , 则无法考证 。但金庸先生借用当时大量中国人避难东南亚的历史大背景 , 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 既赋予小说历史的厚度 , 又让人感觉亦真亦假 , 其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和绝妙笔法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