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货币三国两晋时期的钱币样式及种类( 二 )


钱币流通
在我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各地竞相铸钱,铸钱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据史书记载,当时铸钱“堆积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车载钱” 。当时曾经把铸钱用的原材料——铁,拿出来“数千万斤塞浮山堰决口” 。可见钱币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 。当时人们的思想认为钱能操纵人的命运,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贪财如命 。晋武帝卖官,钱入私门 。私门(有权势人)出卖官爵,是贪财的一种方法 。士族自矜门第清高,对商贾极其贱视 。法令规定市侩都得戴头巾,巾上写明姓名及所卖物品名,一脚着白鞋,一脚着黑鞋 。商贾的社会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贾,并不因为商是贱业而不屑为 。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许多园田,亲自拿着筹码算账,昼夜忙得不得了 。家有好李,怕买者得好种,钻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卖 。有势力人家霸占水利造水碓,替别人舂米取酬,称为舂税 。潘岳《闲居赋序》说他住在园里卖鲜鱼、蔬菜和羊酪,并收舂税,一家人生活舒适 。可见经营商业是贪财的又一方法 。晋惠帝时,石崇做荆州刺史,劫夺外国使者和商客,积财物成巨富 。家有水碓三十余区,奴八百余人,还有大量的珍宝钱财和田宅 。可见劫夺是贪财的又一方法 。《晋律》规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钱赎罪 。贪财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赎死罪也不过黄金二斤,所以只要有钱财可得,任何一种方法他们都敢采用 。
晋国统治阶级爱钱,唯钱是求,后世称为“钱鬼” 。而这些也影响了社会上的人,金钱支配了人们的交往、言谈、行事等等 。
我国古代用谷物、布帛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这种情况早在西汉就已出现,东汉时更加盛行 。到我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显得更加突出了 。
钱币兑换
据史书记载,我国南北朝时期,在南北长期对立中,尽管战争总是不断,但在战争的空隙,经济的交往总是连绵不断,商品交换非常活跃;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换中,货币的使用几乎废弃,在商品交换中都是使用绢帛 。
从当时南朝、北朝商品交换的品种来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员、贵族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马匹、骆驼、皮毛制品等等 。
当时南朝、北朝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官方主办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这种走私在民间、官员、军队中间都有 。据史书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国、魏国战后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国提出两国“互市”的要求,朝廷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江夏王义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赞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谟等大臣反对马上互市,理由是“虏虽说互市,实为窥测国情,答应了他们,必生边患” 。但朝廷考虑到两国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经济利益,最后还是同意了 。
我国古时候经常用谷物、布帛
代替货币
在市场上流通 。在王莽篡位及东汉时期,有时在市场上谷帛也代替货币充当过流通领域内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时间最长、范围较广,以致在社会上曾经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货币”的现象 。这是因为市场上钱币缺乏 。晋朝统治者主要沿用汉朝的“五铢钱”货币,因此,铸币数量不多,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 。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记载,当时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写奏议反映国库货币减少,市场流通使用的货币奇缺的情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因此,人们在市场上不得不用谷帛当做货币流通,而且货币制度也不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