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下军备库曝光恐怖传说竟是真的!

秦始皇陵自从1974年被发现到现在 , 考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也不断有新的发现 。最近 , 编号为“K9801” , 面积13000多平米的一个陪葬坑正在试发掘 , 种种迹象表明 , 这个陪葬坑很可能是秦始皇陵的一座大型军备库 。
秦始皇帝陵在世界上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 。17日采访人员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 , 最近 , 编号为K9801、面积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正在进行试挖掘 。而种种迹象都表明 , 这个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军备库” 。
制作一件石甲 需花费一年时间
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的内外城之间 , 距离现在的封土约200米 , 平面为长方形 , 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 , 南北宽100米 , 南北两边的东西端各有一条斜坡门道 。连同四条斜坡门道 , 该坑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 , 是迄今为止秦始皇帝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 。在试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 , 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 , 石胄约43顶 。
专家分析 , 石甲胄的制作应该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石料的开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细致打磨基本形成的片体;钻孔与抛光;编缀成形 。通过实验 , 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 , 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 , 需要工时344—444天 , 也就是说 , 制作一件甲衣 , 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 , 其所费劳动量是巨大的 , 秦始皇帝陵的规模也由此可见一斑 。
在这个庞大的坑内 , 估计有上千件石质铠甲、头盔 , 还有二号坑曾经出土过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青铜锛、箭头及其他军用装备文物 , 所以 , 有关专家认为 , 这个陪葬坑 , 应确切地称它为秦兵马俑地下宫城的军备库 。
秦军管理严谨 战服设计十分先进
陪葬坑出土的铠甲 , 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 , 前甲护胸 , 后甲护背 , 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 , 裙甲不仅多采用小甲片 , 而且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 。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 , 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 , 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 。
石质头盔顶部到侧片下端长度约为30厘米 , 直披肩膀 , 对颈部和肩部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 使整个头盔显得更加完美 。甲衣和头盔的设计 , 充分说明秦时我国的军队战服设计已十分先进 , 不仅注重了外观的美 , 更注重了实战的需要 。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 , 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 , 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 , 井然有序 。
从出土的文物看 , 兵马俑的质地与铠甲的质地完全不同 , 显然铠甲的石料加工工艺 , 比兵马俑的泥土烧制工艺要考究得多 , 精细得多 。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断 , 当时秦军有着严明的等级和待遇区分 。
军官穿鱼鳞甲 连战马也配石铠甲
我国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皮革为原材料 。
据介绍 , 此次出土的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 , 甲片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 , 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 , 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小孔 , 并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 。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抹棱修饰甲片 , 未被叠压的角有抹角 , 使甲片的叠压更加互相贴合 。这些甲胄形态精美 , 制作工艺高超 , 但并不是实战装备 , 而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 为秦始皇陪葬用的明器 , 象征地下“军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