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最初传播:佛教音乐先被张骞所引进( 三 )


“契”为乐谱 , 而且是“声曲折”一类的曲线谱 , 这在现存宗教音乐典籍中是有实例可证的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二七一二有《鱼山声明集》 , 二七一三有《鱼山私钞》 , 皆为旁注乐谱之经赞集 , 其谱既状如“曲折” , 两集声明又均名“鱼山” , 不但可以证明在日本僧人的心目中 , 佛乐谱系曹植所创 , 同时也可以作为“声曲折”的实例 , 佐证《汉书》的记载 。
有的学者不同意我的这种说法 , 认为我把“‘传声则三千有余’理解为作曲三千余首 , 谬矣!”认为“古往今来 , 亦少见有词曲兼作三千首者 , 更少见一天写三首 , 三年不断 , 且首首传世者” , 因此 , 认为“声”字 , 可作“音符”讲 , 是“三千多个音符”当然 , 我并不认为将“三千有余”的“声”字解释为曲调就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 我也曾怀疑过这“三千”是“三十”之误 。但“古往今来” , “音符”却从未作为一个音乐上的计量单位被使用过 。换句话说 , 没有一个音乐家会说 , “我写了多少多少个音符” 。而且 , 仅仅认为曹植写不出这么多音乐来不是充分的理由 。恰恰相反 , 古往今来音乐史上却不乏这样令常人不敢相信的奇才 。比如莫扎特 , 他一生中写了22部歌剧 , 49部交响曲、40多首德国舞曲、26首弦乐四重奏、15首大弥撒、9首圣歌 , 130多首赞美诗……等等 。拿出其中任何一部歌剧或交响曲来计算一下 , 其“音符”也不会少于“三千” 。而实际上 , 这位作曲家只活了36岁 。《三国志》本传中称曹植:“年十岁余 , 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 ”有此奇才 , 唱出三千首曲调来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 , 这三千首曲调 , 曹植也许并不首首满意 , 因此 , 才“在契则四十有二” 。
那么 , 曹植就可以被视为中国佛曲有辞之乐唯一的创始人了吗?恐怕也不能这样说 。因为在陈思王曹植之前 , 似已有赞呗的存在 。从理论上说 , 既成僧伽 , 就要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 , 则有赞呗之需 。从东汉至三国 , 除曹植外 , 其他几位早期的佛曲作家 , 基本上都是外族人 。如支谦系月氏人 , 康僧会系康居人 , 尸黎密多罗系西域人 , 支昙龠亦系月氏人 。他们所造梵呗 , 不可能没有天竺、西域文化的痕迹 。即使是曹植所创佛曲 , 也是在天竺佛曲的基础上创造的 。
这样 , 似乎可以知道曹植的贡献了:这位据说曾“七步成诗”的才子 , 也曾在三世纪初 , 运用 , 或创造了一种类似“声曲折”的乐谱 , “摹其音节” , 记录了大量他所闻的“天乐”——天竺的梵呗 。他“撰文制音 , 传为后式” , 在中国佛教初肇的年代 , 传播了来自天竺的佛教音乐 , 而“梵声显世 , 始于此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