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的作用:在古代戒指不止是爱情的信物

在古代 , 戒指不止是爱情信物
戒指在中国传统汉文化中 , 其最早是宫廷中妃嫔戴在手上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一种标记 。同时 , 由于“环”与“还”谐音 , 戒指作为馈赠 , 还有期待“早日还乡”之意 , 也因其“循环无终极”的属性 , 寄托了情人之间相思无绝期的情愫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与对外交流的频繁 , 佩戴戒指作为一种胡俗 , 逐渐被汉族人所熟悉 , 但在魏晋至隋唐期间 , 戒指往往和鬼魅及灵异事件相关 。同时 , 由于戒指大多以金银或名贵宝石制成 , 其也往往被作为礼物或赏赐使用 。至宋代 , 戒指开始在民间作为婚姻聘礼的三金之一 , 直到清代 , 戒指才在宫廷嫁娶聘礼中正式登场,并在清末民初再次西风东渐之时 , 被汉族人所接受 , 成为大众订婚之纪念品 。
清宫戒指
戒指 , 又名指环、手记、代指、约指、指鋜等 , 其在中国起源很早 , 原始社会就有很多出土 。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 , 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 。在当代 , 戒指除了装饰的用途 , 还因其被赋予了爱情与婚姻信物的功能 , 而成为了所有首饰门类里最为普及的一类 。但在中国古代汉文化传统中 , 戒指却有着很多更为特殊的文化内涵 。
1、宫中妃嫔戴在手上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标记
“戒指”直到元代才有其名称 , 其原名为“指环” , 之所以称为“戒指” , 又名“手记”、“代指” , 皆是出自其用途本身 。郑玄《诗笺》曰:“古后妃群妾 , 以礼进御 , 女史书其月日 , 授之以环 , 以进退之 。生子月辰 , 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 , 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 , 谓之手记 , 亦曰指环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后宫妃嫔无数 , 按规定 , 妃嫔在接受帝王御幸时 , 都必须经过女史登记 , 女史事先向妃嫔们发放两种指环 , 一为金环 , 一为银环 。平常妃嫔一般佩戴银环 , 其具体又分两种戴法:即将侍奉皇帝的戴在左手 , 因为左手属阳 , 侍奉完皇帝的则戴在右手 , 因为右手属阴 。①一旦妃嫔月事来潮或者有了身孕 , 不能侍奉皇帝 , 则手戴金环 , 女史见之则不列其名 。因“事无大小 , 记以成法”② , 故名“手记” 。简单来说 , “手记”就是戴在手上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记号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五经要义》曰:‘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 , 当御者以银环进之 , 娠则以金环退之 , 进者着右手 , 退者着左手 。’今有指环 , 此之遗事也 , 本三代之制也 。”东汉卫宏所撰《汉旧仪》也载:“汉宫人御幸 , 赐银指环 。”《诗笺》为汉代郑玄所著、《毛诗》为先秦著作 , 这说明至少在中国先秦至汉代这一历史阶段中 , 戒指的主要用途是宫中妃嫔戴在手上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一种标记 。
①《太平御览》引“女史书”曰:“授其环 , 以进退之 。有娠则以金环退之 , 当御者以银环进之 。进者着于左手 , 阳也 , 以当就男 , 故着左手;右手 , 阴也 , 既御而复 , 故此 。女史之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