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为什么会如此讨厌言官?( 二 )


【嘉靖帝为什么会如此讨厌言官?】冯恩被投入诏狱后,他的妻子吴氏从松江府上海县来到京城,到大理寺击鼓鸣冤,他的儿子才十三岁,居然跪在午门外,要替父代死,这一举动也使得嘉靖左右为难 。明代诏狱不管囚犯的饮食,一日三餐都要家属送去,沈束的妻子张氏也来到北京,还带着沈束还没有圆房的小妾潘氏,俩人寄居在北京的旅馆里,以纺纱织布供丈夫衣食,沈束坐牢十八年,妻妾俩人送牢饭十八年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大权相严嵩撤职,沈束服刑从36岁到了54岁,张氏觉得冤案有了转机,就上书嘉靖皇帝,请求替夫服刑,法司也表同情,代为请示,但嘉靖不许 。后来,一个偶然的际遇使得沈束得以出狱,原来嘉靖将他关入狱中,还命令狱卒将他每天的语言饮食报告给他,称之谓“监帖”,嘉靖四十四年,一天一只喜鹊在监狱窗口叫个不停,沈束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难道罪人也有喜事吗?”狱卒将这句话当作“监帖”送到嘉靖面前,嘉靖听了心有所动,这时正值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上疏救海瑞,嘉靖见疏大怒,将他关入诏狱,而将沈束释放了出来 。沈束回到家中,其父已死,两月后,嘉靖也死去,他的小妾潘氏当初是为了给沈家生下子嗣而娶进门的,由张氏带到北京时年约二十,而沈束获释时,已经四十上下尚未圆房 。
嘉靖帝对事事进谏的言官极为仇恨,多次用廷杖对付持不同政见的言官 。在“大礼议”事件中,他用廷杖对付静坐哭谏的言官,一次打死十七人,罢官流放的多达二百多人,但血案并没有遏制进谏之风 。“大礼议”事件过后不到两年,又发生了言官弹劾武定侯郭勋与李福达狼狈为奸的事件,他用罢官流放来对付言官,被流放的官员多达四十余人,但这也没有遏制进谏之风 。到了嘉靖中期,犯颜进谏者仍是前赴后继,难以遏止,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太仆卿杨最与御史杨爵 。杨最不同意嘉靖给自己放假二年求长生不老之药,而被关入诏狱,还遭廷杖重打,六十廷杖还未打完,就当场毙命 。还有一位御史叫杨爵,当杨最被廷杖当场打死时,他悲愤交加,一气呵成《隆治道疏》,痛析天下危乱之因,痛陈朝政时弊,嘉靖见后愈加恼怒,密令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用酷刑审讯,朝臣敬其忠烈,主事周天佐、御史浦铉上疏营救,又遭重杖重击而死,直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才被释放出来,这时他被关入狱中长达八年 。
把言官用廷杖打死或流放荒蛮地区,朝臣自有议论,史家还要秉笔直书,传给后人,皇帝毕竟要背恶名 。嘉靖改用新的一招,就是用长期监禁来遏制言官,沈束成了这种恶政的牺牲品,他不明不白地关在狱中长达十八年 。但是,长期监禁也没有遏制言路,没有使言官望而生畏,到了嘉靖晚年,还出现了一个准备好棺材以死进谏的官员,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瑞 。
嘉靖帝打压打击言官的行径有很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以上事例已经足够说明他讨厌言官到了何种地步 。我们不论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起码他的行为很偏激、很过度 。对本身具有良好作用的言官制度来说是极具毁灭性的损害 。
古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是说民意民生是统治者最需要最应当看重的因素 。当一位国家领导者,堵塞民意诉求,禁止民意发表,民情就无法真正了解,民生就无法真正顾及 。这样的国家就距离没落灭亡不远了 。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点 。仅以明朝为例,嘉靖帝之后的几代皇帝,不就是在走上了下坡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