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想东山再起:坚持要在乌江边自刎

此人屡屡帮助刘邦,当在必诛之列 。可是,项羽却始终没有诛除这个项氏败类 。第一件事,鸿门宴前夜,项伯私访张良,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项羽竟然不予追查 。
第二件事,鸿门宴上,项伯以剑护卫刘邦,使范增、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未能实现 。这两件事前后关联,都有项羽政治幼稚的因素在内,而且分量很重;但是,顾念项伯是自己的堂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换成他人,谁敢在大战前夜私见敌军?如果真有人为了私交夜入敌营、夜见敌将,谁能保证他不会受到项羽的严厉处罚?项伯之所以敢于在大战前夜私见张良,就是因为他知道项羽重情念旧,对他这个官居高位的堂叔不会给予什么严厉的惩罚 。
我们可以拿项伯和范增作一个对比 。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从年龄上看,鸿门宴时项羽二十七岁,范增已经七十多岁 。但是,荥阳会战中陈平一施反间计,项羽马上疏远范增,并逐步夺了他的权 。范增其实并未通敌,真正通敌的是项羽的堂叔项伯 。可是,通敌的项伯并未因私见张良受到任何惩罚,没有通敌的范增却被项羽怀疑猜忌,愤而出走 。
【项羽为何不想东山再起:坚持要在乌江边自刎】网络配图
如果范增是项羽的堂叔,项羽会这样做吗?为什么陈平频频使用反间计,却没有一个反间计针对项氏宗族呢?有人说:在鸿门宴上刺杀刘邦显得项羽没有度量,没有胸怀 。项伯的话显出了项羽的度量 。这纯粹是胡扯!项羽与刘邦在秦亡之后是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项两大集团的利害关系严重冲突 。谁杀谁,怎么杀,都是枝节,关键是杀 。
刘邦利用“鸿沟议和”,从项羽手中骗回来了老爸和老婆,马上就翻脸,一路追杀项羽,必欲置项羽于死地而后快 。这算什么?这讲信用吗?这不明明是骗人吗?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议和的名义将老爸和老婆骗回来再打?人们从不指责刘邦毁约杀人,又凭什么苛责项羽鸿门宴杀戮刘邦是没有度量呢?
第三件事,代刘邦求封汉中,这件事情性质就更加严重了 。刘邦最初被项羽封到巴蜀,后来刘邦和张良行贿项伯,项伯为刘邦说情,加封刘邦汉中之地 。关中之地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都是刘邦的根据地 。刘邦得封汉中之地的好处是:第一,领土扩张 。领土的扩张就意味着人员的增多,资源的增多 。第二,便于出兵关中 。关中自商鞅变法以来,非常富庶;又一直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 。因此,刘邦一有失利,萧何就从关中为他调集兵员、粮饷 。特别是刘邦彭城大败,元气大伤,全靠萧何从关中补充兵员、粮饷,使刘邦迅速恢复元气,才有了与项羽继续周旋的资本 。
荥阳之战是长达两年多的消耗战,刘邦没有关中之地的后勤支援是不可想象的 。项羽除了败在战略的失误之外,还败在后勤补给线没有保障 。刘邦就不同了,他夺取的关中成了他的黄金补给线,丝毫不用担心项羽会切断他的后勤补给线 。
网络配图
第四件事,代刘邦救父救妻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阵,项羽打算处死刘邦之父太公及其妻吕后,项伯劝项羽不要这样做 。项伯说“天下事未可知 。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 。所谓天下事就是刘、项两家之事;所谓未可知就是刘、项两家到底谁可以得到天下还很难讲 。想一想项伯所做的那么多事情,再想一想这句话,就知道这句话含有很深的含义 。这说明项伯已经在考虑一件事了:“后项羽时代怎么办”(也就是假如项羽败给刘邦了,我项伯怎么办) 。匪夷所思的是,项羽听了项伯的话,竟然就放了太公、吕后 。实际上,项伯是帮助刘邦救了其父、其妻两条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