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的幕后黑手:何人在幕后借力打力?

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看,赤壁这场战役是诸葛亮精心设计和发起的,是他制定了孙刘联合、共拒曹操的战略方针 。那么,为什么赤壁之战并非诸葛亮的计谋呢?这是因为赤壁之战与《梁父吟》如出一辙,诸葛亮4岁时听到的这首山东民谣显示,赤壁之战并非诸葛亮的计谋,他只不过是照搬了别人的创意而已,计谋的设计师应该是春秋时期的齐晏子 。
在诸葛亮4岁的时候,诸葛珪当上了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地区)丞 。诸葛亮随父亲从老家阳都县启程,前往300多里外的泰山郡任职 。他们进入泰山郡的第一站就是梁父县 。县里的官员一看是郡丞从此路过,那可是不敢怠慢啊,郡丞是只比太守小一级的官,负责着全郡的行政管理,每个月的俸禄是六百石粮 。
为了欢迎新上任的郡丞及其小公子,县衙给他们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还叫人唱起了当地流传的民间歌谣《梁父吟》,讲的是曾经发生在梁父县的,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齐景公手下有三个以勇猛过人著称的勇士,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 。这三个人自以为功高盖世,不屑与身为齐国宰相的晏子来往 。晏子由此感到,如果将来他们联手反对自己,那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能造成对国家的危害 。于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请来这三位,跟他们讲:主公说了,奖励你们两个大蟠桃 。三个人一看,这两个大蟠桃,个大不说,那是一个水灵,眼看着就让人直咽口水 。可怎么就给两个呢?我们仨人怎么分啊?晏子说:这俩个蟠桃是奖励你们当中功劳最大的两位的 。你们要“计功食之” 。也就是说,谁认为自己功劳大,蟠桃就属于谁 。公孙接说:“我不用多说,我曾经空手打死一只下山的猛虎,还捎带着搏杀了一只野猪 。”田开疆讲:“我一马当先曾经击退敌国的大队人马 。”二人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各自拿走了一个蟠桃 。
古冶子一看,干嘛?你们也不听听我说什么啦?这要仅仅因为吃个大桃子,我也不说什么了,可这是在比谁的功劳大,我能不开口吗?于是他说道:“前些日子,主君渡河时,遇到一只大水兽 。主君乘坐的马车翻到了河里,是我捕杀了大水兽 。当时,我还不会游泳,但却跳进大河之中,逆水百步,再顺流九里,救出了主君 。我这么拼死拼活,难道还不配吃一个桃子吗?”公孙接和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觉得自己抢先拿蟠桃还真不应当 。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这样呢?古冶子越说越激动,不依不饶 。说得这二位感到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二人还回桃子,一时想不开,拔剑自刎,一命呜呼 。
面对这一情景,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傻眼了,怎么说不活就不活了?他感到非常懊悔,觉得自己太不像话了,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朋友呢?让朋友蒙受羞辱,你还有脸独自活在这个世界上吗?这哥们,也真是条汉子,为了对得起朋友,也拔出宝剑,自杀而死 。齐景公虽然斩祸根于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命厚葬于梁父县梁父山 。晏子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消除了对齐国潜在的威胁 。《梁父吟》虽然只不过是泰山郡梁父县的民间歌谣,却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伴随着诸葛亮度过了漫长的青春岁月,在诸葛亮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诸葛亮27岁走出卧龙岗,事业上可谓轰轰烈烈,如日中天 。他27岁出山之前的成长经历,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有关《梁父吟》的历史资料却随处可见,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山东的民间歌谣吗,至于史学家们大书特书吗?《三国志》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演义》也写道:“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常好为《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