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各色的壮族舞蹈是怎样传承与发展的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 。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 。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 。名史家黄现璠认为:“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有铜鼓、铜钟、羊角钮钟,木腔皮鼓、瑟、笛等 。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 。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 。着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
壮族扁担舞,又称壮族打扁担,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 。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 。
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 。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 。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 。扁担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
壮族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 。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 。表演的动作是捞、扒;演出的方式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 。
【壮族文化各色的壮族舞蹈是怎样传承与发展的】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 。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 。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 。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 。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
翡翠鸟舞流传于柳州武宣壮族居住区 。道具用竹蔑制成鸟形,外糊绿绸缝以绿绒线作羽毛 。当地人喜爱翡翠鸟毛色碧绿,啼声清脆,性情温和,视其为吉祥的象征 。春节期间,一男子扮裴翠鸟,另一人扮老者,率鸟沿问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 。表演时舞者进道具内,两手分执或勾住鸟头、眼、嘴、翅膀操纵杆,鸟头转动,眼张合,嘴作响,表现飞翔、觅食、饮水、洗澡、磕睡等亲切、动人的动态 。舞毕从道具上拔一根“羽毛”送主人,祝愿主家人丁兴旺 。主人酬以酒肉、红包 。表演的技法与傣族孔雀舞近似,各类鸟形道具的舞蹈融入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