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清朝末代皇族艰辛生活:王爷拉板车蹬三轮谋生

导读:“北京人叫什么人都叫爷 , 连拉三轮的都叫板儿爷 , 这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跟两位著名的‘车王爷’有关” , “这两位王爷 , 一个蹬三轮 , 一个拉板车 , 拉板车这位还光着脊梁背 。现在北京人叫的板儿爷就是指光脊梁拉平板车的人” 。
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晚清史研究学者、作家贾英华主讲的《末代皇族的新生》下半部正在《百家讲坛》播出 , 创下同期收视新高 。由他所著的一部近二十万字配以一百多幅珍贵历史照片的同名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与“皇亲国戚”做邻居
贾英华自幼居住在东四九条一带 , 曾是旧京旗人聚居之地 , 深宅大院居住着不少“皇亲国戚” 。在“文革”中他偶然读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并被深深吸引 。继而 , 他与溥仪遗孀李淑贤为邻、阅遍其家藏书并整理溥仪遗物和日记文稿 , 1980年又应李淑贤和溥杰的委托 , 蘸着白漆用隶书在溥仪梨木雕花骨灰盒上捉刀题写下墓志铭 。这些注定他与末代皇族结下了不解缘分 。
【揭清朝末代皇族艰辛生活:王爷拉板车蹬三轮谋生】几十年来 , 贾英华采访了三百多位历史亲历人 , 累积数百小时珍贵录音录像资料 , 挖掘到不少第一手珍罕档案 , 收藏数千张珍贵历史照片 。如今,很多史料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孤本” 。
贾英华说 , “我写的是历史,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 因为它不仅仅属于我” 。1981年 , 他利用婚假到山东蓬莱 , 寻访溥仪特赦回京后同住一室的刘宝安 , 一谈就是几天几夜 , 老人把“文革”期间藏进炕洞珍存下来的溥仪的全部信件都送给了贾英华 。贾英华下的是笨功夫 。因此 , 他才拥有“独家”史料 , 他的原则是 , 对于凡有争议的史实 , 均要找到第一手史料佐证 , 否则绝不轻易动笔 。譬如 , 溥仪一生有许多未解之谜 , 贾英华一直力求深入挖掘溥仪那些人所不知或人所罕知的历史细节 。溥仪受到毛泽东接见的确切时间和内容始终众说不一 , 他引用收藏的溥仪亲笔书信 , 填补了这一空白 。
皇族艰辛的谋生路
《末代皇族的新生》从1912年 , 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逊位 , 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终结开始讲起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 , 溥仪逊位后 , 仍然保留宣统帝号 , 继续居住在紫禁城 , 国民政府每年给皇室拨付费用四百万两白银 。直到1924年 , 18岁的溥仪突然被赶出故宫 , 宣统皇帝称号也随即废止 。至此 , 大清皇族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 , 失去了无上的荣耀 , 也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 。
在此后动荡的历史中 , 末代皇族里 , 有人变卖家产、吸毒偷生、悲凉死去;有人放下身段 , 街头拉车、自谋生路;有人认贼作父、投靠日本、做了汉奸;也有人保持气节、艰难度日 , 迎来新生 。特别是末代皇帝溥仪 , 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 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 , 从皇帝变成公民 , 成为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 这种变化举世罕见 。那么 , 末代皇族的新生之路究竟有多么艰难?晚清宫廷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皇族中脱胎换骨、自食其力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呢?书中回望那段跌宕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