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

银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 , 百色“女子饰品 , 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 , 城厢多尚金玉 , 乡村则重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 , 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 , 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 , 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 , 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 , 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 , 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 , 胸排长方形 , 透雕 , 打成鸟兽花卉 , 下沿有小链穗 , 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 , 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 , 等等 , 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 , 人们观念的变化 , 目前 , 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
花鞋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 , 又称“绣鞋” , 为妇女所用 , 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 。鞋头有钩 , 象龙船 。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 。鞋底较厚 , 多用砂纸做成 。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 。在色彩上 , 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 , 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 , 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 , 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


凿齿
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 , 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 , 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 。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 。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 , 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 。久而久之 , 凿齿成了一种习俗 , 并以此为美 。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 , 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 。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 , 仍以镶牙为美 。逢人一笑 , 露出一两颗金牙来 , 金黄黄的甚为得意 。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
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 , 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可见文身之俗 , 壮民不仅由来之久 , 而且相当普通 。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 , 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 。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 , 引起人们恐惧 。人们敬畏它 , 便把自己打扮成“龙”(鳄)子 , 祈求它不要伤害 。
另外 , 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 , 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 。后来图腾观念淡化 , 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 , 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 。1949年前后 , 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 。壮人文身的部位 , 以面额最为重要 , 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 。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 , 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 。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 , 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 , 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 , 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 。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 。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 , 与服装一致 , 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 。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 , 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