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王仁湘:哀林向师辞世 留精神气永存( 二 )
要享有快乐,就要葆有童心。明人李贽写过《童心说》,他说童心就是真心,“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就是童子的纯洁心灵,不偏不倚,不伪不诈,真美真善,真友真爱。由童心获得的快乐,又岂止是“知足"两字可以了得的。
童心得快乐,童心能求真。做学问的至高境界是什么?林老师在《童心求真集》后记中说,“治学与人生一样,少加点框框、少背点包袱,才能少点畏惧,一切从零开始,才敢去闯空缺说真话,这终究是一种自由探索的精神",求真一定是他的学术追求。
做学问要追求的境界,学者们的目标会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人是为着自娱自乐,在象牙塔中自我陶醉。也有许多人是为自得自适,为安乐窝为稻粱谋。当然还有不少人是为着奉献与回馈,奉献民众,回馈社会。林老师属于后者,他是奉献者,是回馈者。我觉得唯有做后者,才能做出真学问来。
学问之道,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论语·公冶长》记孔子赞扬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说要学而问之。《论语·述而》又提倡“学而不厌",是说学无止境。《中庸》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说学、问、思、辨、行,缺一不可。但这些只能说是方法,至于学问要达到的目标,还不止是这样。
我们再读《孟子·告子上》,记有孟子所说的这样一段话:“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虽然我们都知道孟子用很平和的方式讲述了学问之道,但人们历来的理解却并不一致,并不明白孟子讲的是什么道理。
文章插图
林向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何谓“放心”?有人解释说,孟子说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找回丧失的良心罢了。又有人说孟子的意思是做学问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循序渐进地逐步扩大心得就成了。这些理解其实并不准确,孟子的意思是说人的真心所在是仁,人的正道所在是义,舍正道不走,失真心而不知去寻找,是很可悲的事情。常人丢失了鸡呀狗的,都知道急着寻找,可是丢失了真心却不知道寻找。学问之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要找回丢失了的真心,这真心也即是仁心爱心。又在《孟子?离娄上》中,也读到类似的文字:“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以仁居心,以义行事,是孟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这样看来,孟子是以人文关怀的深度来观照学问的价值,由私欲与私义为起点的学问,那是很可悲的事情,学问应当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要回归到人的真心爱心上来。
我想林老师的学问之道,是符合孟子精神的,也突出体现了人本思想,他所做的学问正是民众所关注社会所需要的,这才是大学问。林老师在西南做过许多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也做了许多系列研究,在他的研究中非常系统的成果是古代巴蜀考古,还有地震考古等。林老师的巴蜀考古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巴蜀文化新论》(1995年)、《巴蜀考古论集》(2004年)、《童心求真集》(2010年)和此次编订的《清江深居集》中,解读三星堆,品味金沙村,可谓洋洋大观。他的许多论点新颖独到,特别显现了四川大学史学学派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古史、人类学、考古学和地方史志熔于一炉,为巴蜀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沉沦在神话与传说中的巴蜀历史与文化,在考古学介入后日益变得清晰起来,也日益变得真实起来,林老师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