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苗族人的姓氏和名字都有什么特点

由于苗族有自己民族语言而民族文字失传 , 所有的苗姓均系口耳相传 , 没有文献记载 , 因此其最初形成的年代和得姓缘由 , 当代已无法一一加以考证查实 。若依据现有材料作综合考察 , 各苗姓的历史由来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 得姓于远古氏族部落和首领的名称 。如湘西方言苗族中的“仡濮”一姓 , 很可能同先秦时代聚居于湘西和武陵五溪地区的古濮人有联系;而“仡驩” , 则应得姓于被舜放逐于湘西“崇山”的驩兜 , 这支苗姓至今仍奉驩兜为自己的先祖 。据考证 , 湘西苗族十二姓中 , “仡徕”、“仡恺”、“仡轲”、“仡侨”等 , 均为原远古苗族首领和氏族部落名称 , 后发展为苗族姓氏 。又据《苗族史诗溯河两迁》记载 , 苗族先们在“方”、“柳”、“恭”(“勾”)、“希”、“福”等祖公率领 , 西迁到黔东南地区 , 经杀牛祭祖后分散于剑河、台江、雷山等地定居下来 , 发展成各个不同的宗支和姓氏 。至今仍流传的“寨方”、“寨柳”、“寨勾”等苗姓 , 显然就是得姓于相应的始迁祖公之名 。
第二类 , 源于图腾崇拜 。苗族的某一支系以某种动植物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图腾加以崇拜 , 后即以该动植物之名为姓氏 。例如西部方言苗语称羊和山羊为“雌” , 苗姓中的“蒙雌” , 以及“卯蚩”、“姆赤” , 应与羊有关系 。这一姓氏和支系的苗族很可能长期以牧羊为主业 , 同羊结下不解之缘 , 故将羊作为图腾加以崇奉 , 后遂以羊(雌)为姓 , 称“蒙雌”或“卯蚩”、“姆赤” 。又如 , 西部方言苗语叫“龙”为“绕” , 苗姓“蒙绕”和“姆绕”、“卯让” , 即源于对“龙”的崇拜 。苗族这一支系和姓氏 , 历史上曾以“龙”(“绕”、“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图腾 , 后遂以“绕”(“让”)为姓 。而他们的子孙后代至今仍保留着“接龙”、“安龙”的传统 , 对“龙”十分崇敬 。
第三类 , 以祖居地之名为姓 。如黔东南福泉等地苗族所流行的“喀编给”、“喀乾打”、”喀编打”、“喀香卡”、“喀往觉”等苗姓 , 其中“编给”、“乾打”、“编打”、“香卡”、“往觉”等 , 均为原祖居地的苗语地名 , 至今依然沿用 , 但又早已演化成苗族内部的宗支名和苗姓 。
在黔东方言苗族地区 , 内部流传的苗姓至今亦大多可考 。
黔东方言地区一部分苗族实行父子连名制 。凯里市和黄平县、雷山县、丹寨县境内女孩子苗名多以“阿”开头 , 男生以“嗲(dia)”开头 。台江县境内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闹”等苗姓 。其他县境内都以一字为主:後、花、清、君、文、芸等 , 各县尽不相同 。
【苗族文化苗族人的姓氏和名字都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