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无事不登的三宝殿在哪三殿?

导读:人们在佛教寺庙中有礼拜等法事的时候才能踏进佛殿,没有事情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在佛殿里面走动吵嚷 。这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最初的意思 。后来这句俗语被引申为有事而来,没有特别重要的事不找别人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三宝”呢?原来,“三宝”又称做三尊,属于佛教名词范畴,具体指代的是佛教徒尊敬供养的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 。
“佛”是指觉悟人生的真相,进而教导他人的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的教法、真理;“僧”是指修学教法的僧团 。三者都是信徒学习、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其实,三宝的“宝”用的是譬喻的手法,彰显的是佛、法、僧的胜德 。这个“宝”字用得好,因为其中透露着深层次的含义:和拥有金银、珍珠、玛瑙等世间珍宝能使我们物质生活十分富裕一样,佛、法、僧等世间珍宝则能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静,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比起来身体所受之苦,精神上的愉悦才是最为重要的 。具体到这句俗语来说,“三宝殿”泛指一般的佛殿,佛殿是十分神圣的地方,人们对三宝更是怀着一种尊敬与敬仰的心态来进行祭拜的,在其中大声喧哗或者嬉戏都是被认为对佛的不尊敬的行为,是会受到谴责的,故而才有“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俗语以及其引申义 。
【古代历史上的无事不登的三宝殿在哪三殿?】皇帝在“金銮殿”上,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时,才是人性与神性的最大分离,皇帝的威严也尽在于此 。不知不觉间,“金銮殿”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凝聚了帝灵王气的象征,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足以令人胆战心惊的威慑力,逼迫着人们畏惧和退缩 。但是,明清故宫里所有的宫殿当中,没有一座宫殿叫金銮殿,这个地方不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指的是哪座宫殿呢?紫禁城里的宫殿确是非常多,而且每一座宫殿都有着自己的职能、功用,并非随意修建 。明永乐时期,自紫禁城始建成后,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建,逐渐形成了外朝与内廷两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 。外朝是皇帝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家眷日常居住之所 。从人们对“金銮殿”的印象看,这座宫殿是皇帝与众大臣议政的处所,由此可见,这座宫殿应该是位于外朝的一所宫殿 。
外朝的主要建筑是处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自永乐十八(1420)年建成后,称为奉先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次年焚毁后重建 。嘉靖四十一(1562)年,三大殿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 。大清入主中原后,于顺治二(1645)年,将三大殿更定名称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此后延续至今 。其中,太和殿就是人们所说的“金銮殿” 。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1695 )年重建后的形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太和殿在设计时是按照最高级别设计和建造的,紫禁城内任何一座建筑都不得超过太和殿的规格,足以显示出太和殿的尊贵 。
根据现存的太和殿,面阔十一间, 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米、重约4300千克的大“龙吻” 。与其他宫殿不同的是,该殿的檐角安放10个走兽,其余都是9个,成为紫禁城建筑中的孤例 。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06米,高为12.7米 。明代时的大殿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在太和殿室内外的梁枋上,绘着金龙和玺彩画,这种彩画等级最高 。殿正面当中7间,全部安装大隔扇,仅于两端用格窗,窗下用彩色龟背锦琉璃砖贴面的栏墙,棂花格芯、雕龙群板、鎏金面页,在殊漆油饰的衬托中,形成一派端庄而华贵的气势 。殿内“金砖”铺地,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故名曰“金銮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