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安定公主之死:真是武则天亲手所为吗?

导读:宋代成书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 , 称武昭仪藏匿起身形 , 等王皇后逗弄完小公主后悄悄地扼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 佯装欢笑地迎接高宗 , 发现死婴后由宫人指证惟有王皇后探视过小公主 , 从而点燃了高宗的怒火 。但《旧唐书》并未记载此事 , 加之虎毒不食子 , 故近人颇有不相信者 , 认为当时婴儿死亡率很高 , 小公主是正常死亡 , 只是被武昭仪所利用而已 。按他们的看法 , 新唐书和通鉴的记载过于翔实 , 细节栩栩如生 , 难免启人疑窦 , 不知这等隐秘之事史臣何以察觉?
而旧唐书并未记载此事经过 , 因此指为一大疑点 。且按照旧史的记载 , 武昭仪便必须比任何人都更早发现皇后来访一事 , 并且立即做好相应安排 , 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皇后走后杀害小公主 , 然后溜出去做出不知情刚从外面回来的样子 , 这一系列行动很难保证不被宫女发觉 , 而武媚一向行事谨慎 , 如此冒险与她向来的作风不符 。日本人原百代因此推测 , 当时婴儿死亡率偏高 , 可能奶妈把木炭烧得太足 , 导致小公主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即碳气中毒) , 或者王皇后没有带过孩子 , 不小心把棉被盖在小公主的脸上离开 , 无意中把小公主给闷死了 。这些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 但以此来反驳旧史上的记载个人以为仍嫌不足 。旧唐书因成书仓促 , 前期史料常有照抄唐朝实录和国史 , 几可视为唐代官方喉舌的代表 , 这一点已为历代治史者所公认 。
【揭秘史上安定公主之死:真是武则天亲手所为吗?】
而高宗实录 , 曾有被武后亲自出面监修的纪录 , 后虽经反复 , 但为尊者讳的现象仍不少见 , 如不载太宗纳弟妇事 , 不载杨玉环原为玄宗儿媳等 , 而这些新唐书和通鉴均秉笔直书 , 因作者为宋人不必再为前朝避讳之缘故 , 故不能以旧唐书未详载经过而否认其事 。且旧唐书虽然不曾在正文中专门记录 , 但史臣评传中仍有“武后夺嫡之谋也 , 振喉绝襁褓之儿 , 菹醢碎椒涂之骨 , 其不道也甚矣 , 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 。”表明了五代人对此事的看法 。那么武昭仪有没有可能比其他人更早知道皇后来访并做出安排呢?皇后来访并非邻居串门 , 以当时武昭仪在后宫遍布的眼线提前侦知并非难事 , 而整件事发生在武昭仪自己的寝宫 , 她要安排宫女们守在哪里不可走动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甚至可以说 , 如果她在自己地盘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 她也不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了 。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日后的上官仪事件 。高宗密召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 如此机要隐秘之事 , 也逃不过武媚编织严密的情报网 , 立刻在第一时间内得知 , 并且立即做出了最为明智的决定 , 没有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去联络外朝官员如何在事发后进谏阻止诏书生效 , 而是马上赶到现场 , 说服高宗改变心意 , 从而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 武昭仪的信息掌控程度和应变能力无可怀疑是极其高效的 , 这还完全是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变 , 如果小公主之死是她处心积虑已久的策划(皇后显然不是第一次来探望小公主) , 要做到这些那就更不成问题了 。武昭仪作风稳健是不错 , 但并不等于说她不敢冒险 。早在太宗病重之际敢于与太子私通 , 足可证明她有在人生陷入瓶颈之际 , 为寻求出路不惜放手一搏的决心和勇气 。而彼时她面临的风险甚至更大 , 能掌握的东西更少 , 任何一点不慎都足以让她粉身碎骨 , 但她依然做了 , 只为了多年之后她可能会有一个渺茫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