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为何看不起曾国藩( 四 )


曾国藩觉得有义务也有必要向朋友们介绍这次拒绝夺情的情况 。于是 , 回去不久 , 他写了一封信给左宗棠 , 说 , 所以要拒绝夺情 , 有三个理由 , 第一 , 当然是父子情深 , 身为人子 , 必须尽孝 , 必须尽礼 , 所以我回来了 , 这叫人子之道 。第二 , 我出山以来 , 功劳少 , 错误多 , 我的能力不足以改变江西的局面;这就有点牢骚了 , 表面上说自己不行 , 其实是说各方的支援不力 。第三 , 目前大局 , 比我在江西的时候要好 , 即算我不回江西 , 各位朋友同事也能把事情办成功 。
左宗棠毫不体恤曾国藩的用心与苦衷 , 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谴责曾国藩:“忠臣之于君也 , 不以事不可为而奉身以退 , 其任事也 , 不以己之不能而他诿之……但谓匆遽奔丧;不俟朝命 , 似非礼非义 。”说曾国藩这种临阵脱逃是不忠之举 , 是不礼之举 , 是不义之举 , 将曾国藩骂了个狗血喷头 。在此信中 , 左宗棠还说:“老兄之出与不出 , 非我所知也”;意思是 , 你最终是听我的话再回江西 , 还是不听我的话赖在湖南 , 我不知道 , 我也不关心 。我也没指望你真能听我的 , 但是 , 这个道理我的告诉你 。接下来 , 又说:“出之有济与否 , 亦非我所敢知” 。意思是你若真听了我的话 , 再回江西 , 那是件好事 , 但是 , 回去之后 , 事情能不能办好 , 局面会不会有转机 , 这我不知道 。“非所敢知”比“非我所知”的语气更强 , 更具否定性 。曾国藩看信后自然是气坏了 , 于是对左宗棠置之不理 , 以无言来强烈抗议 。一年之后 , 两人才又“交欢如初 , 不念旧恶” 。
此时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虽然关系上有裂痕 , 但还只表现在个性的差异上 , 在大敌当前之时 , 都可以包容 , 这些不和谐的插曲并未真正影响他们的深厚友谊 。然而 , 彻底决裂的一天还是到来了:克复天京后 , 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福填是否已死的问题 , 向朝廷打起了笔墨官司 。
湘军攻陷天京后 , 曾国藩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 , 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 , 并特别指出 , 城破后 , 伪幼主积薪于宫中 , 举火自焚 。这就突显了曾国藩对太平军有攻克全功 。不料想几乎在同时 , 左宗棠也向朝廷上了一个奏折 , 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福填于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 , 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 , 想借伪幼主名号 , 召集太平军余众 。朝廷看到左宗棠奏报后 , 对曾国藩大为不满 , 认为曾国藩奏洪福填积薪自焚茫无实据 , 而且天京的太平军已被斩杀净尽的说法也不可靠 , 清廷让曾国藩从重参办防范不力的湘军将士 。
左宗棠的这一唱对台戏的奏折 , 无疑是刺向曾国藩的一把利剑 。曾国藩平生自诩以诚信为本 , 假如按左宗棠所言 , 则无异于欺君罔上 , 这是曾国藩万万不能容忍的 。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 , 称洪福填可能已死 , 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尚存这是古来常有之事 。左宗棠所称天京城破后 , 洪福填率三千人逃出 , 不足为据 。而且声言当初左宗棠攻克杭州 , 有太平军十万之众全数逃出 , 尚且不被查办 , 这次逃出几百人也应暂缓参办 。言外之意指左宗棠虚张声势 , 不过是邀功请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