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韩增丰:二十七岁就留下了三个光荣别称

“您二哥为什么有那么多别称?”5月中旬,采访人员来到古都安阳,见到了韩增丰烈士的弟弟韩增茂老人,首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采访人员查阅的资料中,韩增丰1916年出生,1937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历任营长、支队长、区队长、团长,有着“猛子”“阎王”“英雄”等多个别称 。韩增茂老人听后微微一笑:“我二哥爱憎分明、有胆有识,日寇、人民群众等对他的感情泾渭分明,称呼也不一样 。可以说,三个别称,见证了他光辉一生……”
“韩猛子”
1939年10月,晋察冀军区部队到了换棉衣的季节,由于敌人封锁,棉衣、布匹紧缺,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此专门召开会议 。“十天内搞到布匹!”会上,时任八区队区队长的韩增丰站起来主动请缨 。
一天夜里,韩增丰率领一个连和数百民兵,急行军40多公里,凌晨赶到大郭村飞机场 。官兵们先用钳子、铡刀劈开铁丝网,然后出其不意消灭敌哨兵,随后冲进仓库将成捆的絮棉、布匹运走 。
“他们这次袭击日军飞机场,不仅抢到布匹等物资,还烧毁了敌人两架运输机,受到了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的嘉奖 。”谈到这里,韩增茂老人语气里多了几分自豪,“我二哥就是这样,勇猛善战,一身虎胆 。”
1941年秋季的一天,井陉城的日军指挥官送来一张请帖,邀韩增丰到贾庄饭馆谈判 。战友们担心这是“鸿门宴”,都劝他别去 。“去!谅他也不敢把我怎样!”
这天,韩增丰只带两名警卫员,昂首阔步走进饭馆 。日军指挥官要求韩增丰投降“皇军”,并把两个煤矿作为投降后的“礼物” 。韩增丰听罢,怒目圆睁,拍案而起,“别来这一套,是英雄战场上见!”说罢,拂袖而去 。
“我们私下都叫他‘韩猛子’ 。”解放后,当年韩增丰的老部下再见到韩增茂,提起老队长的“猛劲”依旧记忆犹新 。
“韩阎王”
1938年,韩增丰带队击败了伪军,命令部队就地宿营 。当时,大家很纳闷,仗打完了部队为什么不撤?
半夜,韩增丰命令战士们在街口埋上地雷,然后组织群众撤退 。日伪军前来偷袭,被炸死了数十个,连个人影也没看着 。
原来,韩增丰料定少数逃回去的伪军,会把八路军就地宿营的消息报告给日军,便设计了这么一出“欲擒故纵” 。韩增丰这一高明的战术,同志们无不拍手称快,心惊胆战的敌寇则称其为“韩阎王” 。
同年12月的一天,恰逢温塘镇大集,据点日军大部进犯洪子店,韩增丰趁守敌空虚的机会,带领官兵化装成送“慰问品”的老百姓来到敌人据点前 。
“干什么的?”面对盘问的敌人哨兵,韩增丰笑嘻嘻地说:“年节快到了,‘皇军’又打了胜仗,我们是特意来送慰问品的 。”鬼子听后很高兴,没检查就放行了 。
韩增丰等人推着车进了据点大院,日军中队长秋野刚从屋里走出来,就被八路军战士当场击毙,守敌四十余人全被消灭 。
韩增茂告诉采访人员,至今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猪肉不好吃,干柴不好烧,鬼子被消灭,增丰计谋高 。
“韩英雄”
“我们家是个革命家庭,父亲是支持抗战的开明人士,二哥、三哥都是烈士 。”说完三哥韩增荣1941年秋在范县张庄战斗的牺牲经过,再谈起二哥韩增丰的牺牲,韩增茂老人早已泣不成声 。
1943年秋的反“扫荡”中,韩增丰奉命率八区队一部深入敌后唐县唐宋营村作战,面对数倍于己的兵力,他率部三次冲出敌人包围圈,身中数弹,却又三次冲进敌群营救未突围的群众 。
“救老百姓要紧,听从指挥,跟我上!”韩增丰正带队突击时,一颗子弹从他右颈穿过,鲜血喷涌,当场牺牲,年仅2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