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造反了吗?

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造反了吗?
从史料记载来看 , 李恪与父亲的关系融洽 , 父子相爱 , 常与父亲见面 , 甚至与李恪关系密切的人 , 太宗都会另眼看待 。李恪颇得父亲疼爱与欣赏 , 特别是“类己”的评价 , 这在有着家天下法则的帝制时代 , 是有着非常微妙的暗示意味 。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 , 其疆域东至大海 , 西越巴尔卡什湖 , 南涉南海 , 北到兴安岭 , 辽阔之极!这么大的国家 , 该有多少大事亟待太宗处理?何况他共有十四子 , 又有多少“家事”需要决断 。但他竟然能对李恪如此关注 , 挤出时间 , 父子促膝 , 动之以父子真情 , 晓之以大义之理 , 申之以法不容情 , 娓娓道来 , 语重心长 , 他该对这个庶出却非常像自己的儿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贞观十七年 , 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 , 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 , 太子李承乾被废 , 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 , 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 , 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 , 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 , 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 。不逞之人 , 遂教臣为不轨之事 。今若以泰为太子 , 所谓落其度内 。’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 。我若立泰 , 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泰立 , 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 , 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乃幽泰于将作监” , 遂立晋王 。但因疑晋王李治仁弱 , 故欲改立吴王李恪 , 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 。
在李恪不得为储的问题上 , 李恪的隋杨血脉 , 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 , 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 。关键还在“嫡庶有别”的问题上 , 此外 , 朝局形势也有着重大影响 。李恪有无争储之心 , 目前史书并无具体记载;并考后世对李恪的良好评价 , 有自知之明 , 而不轻举妄动 , 李恪还是很当得起的 。
不过此事 , 使得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 , 将李恪视其为眼中钉 。等到李治登基 , 长孙无忌掌权 , 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 , 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 , 先谋立太子李忠 , 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
永徽蒙冤
650年(永徽元年) , 李恪时为高宗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 , 官拜司空 , 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职 。不久之后 , 又被改封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 。
651年(永徽二年) , 加授官职太子太师 。
653年(永徽四年)年初 , 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 , 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 。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 , 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 , 致其遇害 ,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 , 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 , 年约三十四岁 。有子四人 , 李仁、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 , 全部流放岭表;有女亦四人 , 现已知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
据《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记载 , 案发后 , 高宗召见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 , 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包藏祸心 , 罪该万死 , 但是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 , 因为我看见贞观年间 , 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 , 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 , 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 。”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荣 , 怎么能与承基相比?现在告发李恪谋反已经太晚了 。”高宗于是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 , 吴王是我的兄长 , 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 , 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 ,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 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 , 燕王和盖长公主谋逆 , 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 , 这些前事都不远 , 陛下怎么能改动法律就为了施舍恩情呢?”高宗于是放弃了求情 。李恪在临死前 , 怒骂长孙无忌弄权 , 如果祖先宗庙有灵 , 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 。此事 , 亦被后世认为是长孙无忌应有此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