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实乃无奈之举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
陶渊明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
陶渊明自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喜好悠闲宁静的环境,早年陶渊明曾受过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因此他曾身怀远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这为他之后辞官归隐田园打下基础 。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踏入官场,开始他为官生涯,以求生计 。而在官场动荡欺负十几年,喜好自然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那种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生活,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官场 。
陶渊明的成就并不在官场,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 。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极高,所著诗作文章皆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诗歌125首,文章12篇,被后世之人编集成《陶渊明集》 。
陶渊明的品质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平静自然的心境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 。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政治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 。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 。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禄,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
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在诗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诗歌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感,倾诉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所著诗歌无一不是佳作 。而从他的那些诗作中,不论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 。
总的来说,陶渊明身上有着许多值得世人学习的高尚品格,不仅是后世文人学者学习的目标,也是平凡人学习的榜样 。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 。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
陶渊明采菊图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 。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