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话习俗:破五quo;赶五穷quo;是什么意思?( 二 )


各地的破五风俗
这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 。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 。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 。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 。这和陇县也一样 。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 。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 。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 。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 。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 。不叫饺子,叫煮角 。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 。也包肉馅 。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 。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 。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五穷”也叫“五鬼” 。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 。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 。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 。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 。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 。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
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 。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 。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 。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 。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
破五的禁忌和旧民俗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日 。
旧时,汉族民间过春节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诸多禁忌,在过了初五之后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 。习惯上,过了“破五节”,商店酒楼五行八作方才正式开张从业 。如有铺面变化、柜台增减之举,一般多在初六定夺 。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 。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祥 。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
正月初五,也就是俗称的“破五”,吃饺子,放鞭炮,原是不少家儿今儿个一定要做的俩事儿 。民俗有一说,“破五”前诸多的禁忌,过了今儿个就能破了,人们便往来祝贺新年,各家邀请贺客,饮食嬉戏,新媳妇也该回娘家拜贺长亲了 。按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所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至初六,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 。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