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起源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旗袍的演变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 , 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 , 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 , 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 , 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 , 而且 , 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 。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 , 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
旗袍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 , 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 , 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
清末的旗袍样式 , 主要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 。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 , 衣长及足 , 材料多用绸缎 , 衣上绣满花纹 , 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 , 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 ,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 , 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 , 再由短到长 , 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 ,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 , 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 , 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 , 上衣有衫、袄、背心、 ,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 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 , 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 , 已经水到渠成 , 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 。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 , 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 。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 。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 , 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 , 趋向于简洁 , 色调力求淡雅 , 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 , 马甲长及足背 , 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 , 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 , 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 , 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 , 以至社会名流 , 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
二十世纪初期 , 盛行“旗袍马甲” 。也就是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 , 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 。一九二六年 , 短袄和长马甲合二为一 , 成为现代旗袍的最初款式 。以后两年 , 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 , 增加了装饰 , 出现繁复的变化 。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 , 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 , 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但不久 , 袖口逐渐缩小 , 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 。至二十年代末 , 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 , 围绕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长 , 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展开“较量” 。旗袍的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 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 。1929年的4月16日以后 , 就有一个严格的规定 , 旗袍被定为一种正装 , 在重要的庆典、节庆、礼仪性场合 , 中国女性必须穿着旗袍 。比方说 , 女学生在升国旗的时候 ,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 , 都必须穿旗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