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学校怎样开学的?古代学校怎么收学费?( 四 )


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活儿 。
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只要学生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得高分,一样也能做官,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学校事业的发展 。于是,在“万般皆下品,惟(唯)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交学费,只为孩子读书”的情景轮番上演 。
在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不仅不用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能得到奖学金 。学校推行“奖学金制度”确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值得大书一笔 。
宋朝:免学费免食宿
到了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地收二钱,对实在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学费) 。不仅如此,国家和省政府举办的“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些零用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
不仅宋朝官学如此,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为什么?因为宋朝的经济发展较好,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渠道广泛:有政府补贴,有达官贵人捐款资助等,而学费只占办学成本很少的部分 。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 。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
明清时期:学费成教师收入主要来源
明清时期,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 。硬件投资方面,一是官办民助;二是由当地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其中无偿划拨土地和捐赠房屋是重要方式 。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并多与学生家长们共同商议而定 。学生每人每年一般交80斤到120斤小麦,一名塾师一年可得2000斤小麦 。
问:古代怎么管理学生?
答:读书不学好会挨揍,明代“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 。
古代对小学生的行为管理相对严厉,家长也大多认同“不打不成器” 。学习不认真或学得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同家常便饭 。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
体罚,在古代叫“挞罚” 。到后来,挞罚手段不仅没有取消或减轻,反而加重了 。在明代,“挞罚”便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严重时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 。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如若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
当然,也有的老师很人性,如给学生开“免打条”,表现、学习都不错的“三好生”免打 。明理学家沈鲤就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 。
体罚其实只是古人规范学生行为的方法之一,古人同时还会采取多种手段教育孩子 。有时甚至直接请家长、年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教学秩序管理 。明代良吏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
此外,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 。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