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的由来包拯开启走后门首例

【走后门的由来包拯开启走后门首例】“今若直前 , 万一蹉跌 , 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 , 则庶几进取有据 。”这里所说的“留后门” , 是指办事“留退路”的意思 。那么“后门”一词 , 始于何时呢?
“开后门”一词 , 则首见于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占公匠六十余名 , 各色营造私开后门 , 物议沸腾 。”这里的“开后门” , 是指“开方便之门” , 即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 , 以方便人的出入 。这就是“开后门”、“走后门”的初衷 。
现在所说的“开后门”或“走后门” , 意思完全变了 , 它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 , 以达到某种政治的或经济的目的 。
故事典故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 , 起用蔡京为相 , 蔡京开始严酷迫害元祐党人 。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 , 以司马光为首 , 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 。
蔡京拟出了一个120人的庞大名单 , 称作奸党 , 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 , 刻于石上 , 竖于端礼门外 , 史称“元祐党人碑” 。凡是元祐党人的子孙 , 一律不许留在京师 , 不许参加科考 , 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 , 而且一概不许出现和提到“元祐”的字眼 。
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 , 一个伶人扮作宰相 , 坐着宣扬朝政之美 。一个僧人请求他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 , 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 , 是元祐三年颁发的 , 立刻收缴毁掉 , 还让僧人还俗 。一个道士的度碟也丢了 , 宰相一问也是元祐年间颁发的度碟 , 立刻剥掉道士的道服 , 让他做平头百姓 。
一个士人是元祐五年获得荐举的 , 按照对元祐党人的政策 , 应该免掉荐举 , 负责管理官员的礼部不予录用 , 把他赶走了 。过了一会儿 , 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在国库 , 申请相公您的料钱一千贯 , 没想到拨下来的全部都是元祐年间所铸的钱 , 我来向您请示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半天 , 悄悄对官员说:“从后门搬入去 。”旁边的伶人举起手中所持的棍棒 , 照着宰相的脊背就打 , 一边打一边骂道:“你做到宰相 , 原来也只要钱!”
大隋朝承袭汉制 , 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 。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 , 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 。平素公务往来 , 客人走得全是前门 , 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 。几百年后 , 贪佞之风大行 , “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
传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尹后 , 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 , 后来 , 他偶然发现其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 , 守门官吏还要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 , 这就是所谓“衙门朝南开 , 有理没钱莫进来” 。包公处罚了守门官吏 , 并决定打开后门 , 让百姓随意出入告状 。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 , 但“走后门”的意义后来发生了重大变更 , 不再是原来的好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