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赵国换将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 三 )


赵孝成王御驾亲征
生死存亡的战略决战,很多君主都选择御驾亲征,秦昭王不是就甘当民兵司令支援白起吗?而无所作为的赵孝成王稳坐邯郸,坐视主力覆灭,自然免不了挨骂 。
其实,御驾亲征这事,也不是有胆量就行,还要看天时人事 。西汉时刘邦不听娄敬的良言,跑到边境去打匈奴,结果引出个白登之围;宋真宗时,辽国打上门来,主政的寇准力排众议,保护皇帝上了前线,挽救了北宋的江山;明英宗时,瓦剌犯边,太监王振力主皇帝亲征,结果5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要不是于谦坐镇北京,明朝可能就亡了 。
赵孝成王御驾亲征,必定与秦昭王的河内民兵碰面,胜算如何?我们先看看兵力对比 。东汉末年,承平已久的河内郡也只有50万人口,战国时不可能超过20万,16岁以上的男性最多8万 。赵孝成王的家底也不多,邯郸的守军只有10万挂零,还有30-40万城市平民,他可以把正规军全调出来,武装平民守城 。从距离上看,邯郸到长平直线200公里,强行军5天可以赶到,时间上确实来得及 。然而,10万赵国正规军能不能对付8万秦国民兵?
硬拼肯定不是办法,何况秦昭王还在河内坐镇,仗打到这份上,双方的神经都很紧张,赵孝成王不妨用疑兵之计,虚张声势,多路推进,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对外号称调动防御匈奴的北方大军增援长平,乘秦国的民兵惊慌,一战可破,通往长平的道路一旦打开,不仅白起的阻援计划破产,他的3万奇兵陷入夹击之中,赵军也许能扭转颓势 。
合纵抗秦
从苏秦开始,合纵就没有成功的记录,但仍然让秦国恐惧 。长平之役,秦军深入晋中腹地,不仅威胁赵国,各国也如芒刺在背,秦国花了很多力气稳住韩、魏,旁观的齐王建和楚考烈王仍然派出了援兵,可惜顿足不前 。赵孝成王的最大外交败笔是让郑朱到秦国求和,示弱于人,自乱阵脚,如果采纳虞卿之议,形势尚未可知 。虞卿对当时的形势看得很准,他知道秦国东进,韩国首当其冲,但韩国没种,不可能也没有力量与秦国抗衡;齐国是秦国远交近攻政策的重点,齐王建又事秦唯谨,不能指望;魏国表里山河,自魏惠王以来称雄中原,如今虽然没落,国内有识之士仍然支持合纵;楚国在遭受司马错的浮江攻击后,国力大不如前,但复仇之心从未停止 。
秦国一向喜欢玩弄诡计,赵国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人到秦国当庭大骂,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给各国使节看看,同时派舌辩之士分赴楚、魏、燕、齐等国,卑辞厚礼游说各国合纵抗秦 。史书记载,秦国当时已有各国合纵成功,马上从赵国撤退的预案,只要合纵一成,长平之围自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