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赵国换将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 二 )


古罗马也有类似的情况,公元前218年,号称欧洲四大名将之一的汉尼拔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特雷比亚河畔大败罗马人,次军又在特拉西梅诺湖取胜,为了对付不可战胜的汉尼拔,罗马新任统帅费边?马克西穆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战术,罗马军队刻意与汉尼拔保持距离,而不断袭击他的补给线,当汉尼拔准备从资源耗尽的坎帕尼亚撤退时,他发现所有的隘路都被费边封锁了 。如果换成一个二流将领,这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但汉尼拔还是用诡计逃出了陷阱 。费边战术实际上是一种侧翼作战理论,强调用不断的机动,在不进行正面交战的情况下保持心理威慑,配合小规模袭扰和切断补给线,争夺战略主动权 。
在西庇阿成长起来以前,费边战术是有效的,虽然这损害了罗马的威望,但总比再来一次坎尼灾难要好 。相比费边,廉颇的被动防御缺乏积极的成分,他没有试图切断秦军的补给,也没有进行任何诱敌的机动,只是依托筑垒阵地固守 。在秦强赵弱的总体态势下,这种单纯相持不会有什么效果,当然这也不等于说秦国就愿意打持久战,总之历史没有给廉颇证明自己的机会,因为他很快被赵括替换了,我们更愿意相信廉颇的消极是在等待机会 。
【赵括纸上谈兵?赵国换将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这种机会未必没有,一种可能是韩、魏参战,虽然秦国在外交上作了极大努力,但三晋联合仍有可能,而且会使秦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另一种可能是秦军耐不住性子,开始猛攻赵军大营,这是廉颇最期望的,也意味着秦军打光了所有底牌;对赵军来说最好的一种情况是,秦军久攻不下,轻视赵军,分兵去攻占附近城池,这几乎是把胜利送上门了,但很难想象白起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怎样促使秦国犯错误,这才是廉颇要考虑的问题 。
突围
传统史书中的长平之战相当简略,其中最大疑问是战役后期的围歼战,我们都知道,冷兵器时代包围一支45万人的部队是相当困难的 。长平的主战场在丹河两岸,是一块类似矩形的40平方公里区域,东、西、北三面环山 。秦军的大本营在光狼城,白起加固了纵深阵地,把赵括诱入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小东仓河之间的三角地带,那里有赵国早前修建的石长城,也是个无法施展兵力的鬼地方,只能坐以待毙 。
现在很多人倾向于把长平大捷看成是秦国强弩的功劳,臆想出各种可笑的场面:赵括和他的大军像割草般被密集的箭雨放倒,手持戈矛的秦军方阵如黑云般压向敌人等等,且不说秦弩对赵弩有没有这样的优势,最起码这已经构成了对一代名将白起的严重侮辱 。长平的功劳属于白起,而不是某种武器系统,白起把赵军分割为缺点明显的两个部分:赵括的主力人多无粮,另一部分人少粮多,两个部分要靠自己的力量突围都有困难,这是取胜的关键 。当然,赵括的无能也起了很大作用,根据史书中含糊不清的记载,赵括被围之后没有马上反击,而是就地防御,可赵军无粮,固守有何出路?46天后,他才组织突围,为时已晚 。
包围如此庞大的军队,即令白起也是第一次,赵括如果第一时间全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秦军收紧口袋,秦昭王组织的河内民兵赶到,仍然有机会 。白起那支3万人的奇兵孤零零横亘在赵军主力和留守部队之间,缺乏补给,腹背受敌,它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是长平之战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键因素 。有人认为,第一支秦军2.5万人是沿端氏河经仙公山和丹朱岭进入赵军后方的,他们肯定依托早前的长城作为阵地,另外5000骑兵在泫氏强渡丹河,沿小东仓河向北进至秦关,与前一支军队会合,封锁了由长平到秦关一线,来自河内的民兵控制了通往邯郸的道路 。赵括可以摆出继续向丹河西岸突破的架势,吸引秦军主力,然后集中精锐返身对付据守石长城的秦国奇兵,重新夺回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