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乾隆被为什么被传是海宁陈家的儿子( 二 )


第四,那个被换走的雍正的女儿由陈家带回海宁,长大后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 。蒋溥也甚得皇上恩宠,官至大学士 。当地人遂将蒋氏夫人所居之楼称为“公主楼” 。最后,在清一代,海宁陈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宠荣无比 。据传,当年陈崇礼科举及第之后蒙道光帝召对,得知他是陈世倌的后人,道光帝微微一笑说:“汝固海宁陈家也 。”不久,陈崇礼即被擢升为盐运使 。若无雍正、乾隆和海宁陈家的这层关系,陈崇礼怎会受到如此眷顾?
更有野史传说,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侍从自己是否像汉人 。一位老臣赶紧跪下说:“对汉人来说,皇上确实像汉人;对满人来说,则不像 。”乾隆听后很久没有说话,而且此后也不再提起此事 。
对于上述说法,金庸先生提到的那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分别援引史实加以批驳 。
首先,来看一下海宁陈氏家族的历史 。海宁陈氏的先世为北方渤海高氏,后南迁到江南地区 。陈家的真正发达在万历年间,其中,陈元成这一支,与传闻中的“海宁陈家”关系最大 。陈元成之孙陈诜官至刑部尚书 。陈诜之子陈世倌在雍正当朝时已历任巡抚,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 。他就是金庸在小说中所写的乾隆生父 。
陈世倌的侄子陈用敷官至巡抚,那已是乾隆中期以后的事了 。据此,孟森先生明确指出,海宁陈家仕宦之盛,发端于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时达到了顶峰 。乾隆即位之前,陈氏为相者多已谢世,陈世倌尚存,却并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关照 。乾隆六年(1741)升任内阁大学士的陈世倌,不久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当面斥责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 。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说是传闻中皇帝的生父了 。
网络配图
关于陈家的两块匾额“爱日堂”和“春晖堂”一事,孟森先生肯定确有其事,但这并不是乾隆所题写,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书赐的 。这两方匾额与乾隆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乾隆是陈家之子的证据了 。
从乾隆出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背景来看,其为雍正急欲抱养外姓之子为己子的说法也不合情理,且没有根据 。
按照皇帝家谱《玉牒》所记载,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当时雍亲王胤禛三十四岁,已先后生育了弘辉、弘盼、弘昀、弘时四个儿子(但前三子均夭折) 。乾隆出生时弘时已经八岁,而且就在乾隆出生后三个月,雍亲王又得了一个儿子弘昼,后来又陆续生育了弘瞻等四个儿子 。在这种情况下,雍亲王偷偷摸摸换一个汉人的儿子,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皇太子两次被废,且从此以后皇太子的储位一直空缺,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日趋白热化 。以雍亲王的精明和谨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冒着给别人留下把柄的风险去抱一个汉人的孩子呢?再说,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一定会继承大位,而陈家之子就一定会大富大贵呢?在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微妙时刻,雍亲王决不会冒这个险 。
另外,一个满族旗人在《皇室见闻录》中称:“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因为按清朝皇室的规矩,皇孙诞生时,皇子要立即派王府里的太监到皇宫的内奏事处口头上报给皇上,然后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以备皇上为皇孙取名;若雍亲王府当时已按时辰报生的是女儿,又怎么能过了几天再改为男孩呢?这从理论上来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
就算传说是真的,乾隆是被雍正用女儿从海宁陈家换来的,那么这位真正的金枝玉叶的下落也应该有所交代 。据说,这位公主后来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氏夫人所居之楼被称为“公主楼” 。可许多熟悉当地历史的人,都不知道家乡有座“公主楼”;就连蒋家后人,也都说不知道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件事情为讹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