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春晚:演员言语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

看“春晚”联欢 , 已成许多现代人过春节的必备节目 , 其实此习俗颇有渊源 , 唐代是其高峰 。
唐代春节同样放假7天 , 与冬至、千秋节(皇帝的生日)同为最重要节日 。唐代宫廷除夕有大筵 , 通宵达旦 , 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 。宴席共持续10多个小时 , 吃喝退居其次 , 看歌舞表演成了重点 。虽然叫歌舞 , 但涵盖内容远比今天丰富 。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 , 比如优人表演;有竞技节目 , 比如相扑、角抵;有杂技节目 , 比如顶竿、走索;有魔术节目 , 比如吞火、手技;有功夫节目 , 如射箭、耍刀……此外还有驯兽、舞狮、口技等 。
在唐代“春晚”上 , 最让人称奇的是“舞马” , 高头大马们会按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 口衔酒杯 , 半跪送至客人桌前 , 最多时百匹同时表演 , 蔚为壮观 。“安史之乱”后 , 许多“舞马”落入藩镇 , 此表演渐次失传 。据史书记载 , 一匹“舞马”偶然听到音乐 , 便下意识地舞蹈起来 , 藩镇军官不明就里 , 以为它中了魔 , 便下令将其杀掉 。
由于“舞马”传说太离奇 , 后人多以为是人扮演的马 , 直到考古发现唐代酒壶上雕有衔杯“舞马” , 才让人释然 。
唐代是个胸襟开放的时代 , “春晚”歌舞来自两方面 , 一是本土传统技艺 , 一是西域的舶来品 。两者颇有重叠之处 , 比如顶竿、舞狮、顶盘子、抛坛子等 , 本土可追溯到汉代甚至春秋时期 , 但西域也有传入 。
西域文化对唐代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幻术(魔术的一种) , 它伴随佛教而来 , 可展示各种奇迹 , 吸引信众 , 但有当场剖心摘肺、断臂再接等血腥表演 , 曾一度列入宫廷的节目单 , 但唐高宗李治患有高血压 , 受到惊吓 , 遂下令取缔 。
唐代“春晚”并不好演 , 因为当时演员身份低 , 言语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 , 特别是优人取乐 , 决不能映射朝政 , 或拿圣人开玩笑 。此外官员四面围坐 , 表演者稍有不慎就会穿帮 , 需要很高的技艺 。
在宫廷表演时 , 曾有走高索的演员失误坠地而死 , 皇帝下令 , 降低绳索高度 。但这只是象征性的举措 , 表示一下皇恩浩荡、体恤下人而已 , 唐玄宗时 , 大年初一还会让走索艺人在宫外表演 , 让百姓围观 。当时绳索多是软绳 , 难度较高 。
唐朝有许多女艺人 , 她们技艺高强 , 个性也比较夸张 , 传说中有女艺人擅顶竿 , 上可容10多个人攀爬表演 , 她在下面健步如飞 , 此外还有女相扑艺人 , 足以战胜须眉 。在唐代军队中 , 还聘请过女艺人教授剑法 , 可见当时表演者技艺高超 。
然而 , 随着大崩溃的到来 , 唐代乐舞沉入了低谷 , 后来清代大幅裁减宫廷乐舞组织 , 造成演艺水平滑坡 , 艺人们只能漂泊民间 , 勉强生存 , 许多传统节目因此失传 。
【唐朝春晚:演员言语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