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它“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其历史垂二千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礼法之一,并且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 。《说文解字》中说:“讳,忌也 。”古时,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例如,秦始皇讳政,所以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端月,正月也 。秦讳政,故曰端 。”
我国古代货币从最初的布币、刀币等,到汉代五铢钱,再到唐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钱,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喜欢在钱面上铸造文字,即所谓的钱文 。既然避讳现象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且与文字甚为相关,同时货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品,那么钱文与避讳现象发生“关系”自是必然的事情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开元通宝”钱以降,钱文主要以四字为主,遵循“主文+宝文”的结构 。“宝文”是钱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代所用宝文名称繁多,常见的有元宝、通宝、重宝等 。而“主文”可分为多种情况,如唐代“开元通宝”中的“开元”属于吉语,宋代则盛行用年号,如宋太宗所铸的“淳化元宝”钱 。另外,也有以国号作为“主文”的情况,如宋太祖的“宋通元宝”等 。
从广义上理解“避讳”,它不仅涉及到避“名讳”和禁忌的因素,还包括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例如避免单字重复等 。了解了钱文中的避讳现象,对钱币收藏也有好处,它可以帮助你分辨出那些需“避”而未“避”的假币 。
为什么说“靖国元宝”是假币?
宋徽宗为北宋第八位皇帝,神宗之子、哲宗之弟,共在位25年(1100-1126) 。宋徽宗在其在位年间共有6个年号,分别为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除“建中靖国”外,其余5个年号都铸造过年号钱 。宋徽宗第一个年号“建中靖国”为四字,较为特殊,一般做法是截取“建中”或“靖国”二字,再加宝文组成钱文,如太平兴国年间所铸的“太平通宝”,大中祥符年间铸造的“祥符元宝” 。但是史料并未记载“建中靖国”年间曾铸年号钱,而是另拟了新钱文,即“圣宋元宝”,为“国号+宝文”结构 。
不过,近年来市面上和考古发掘都陆续出现了“建国通宝”钱,如1956年锦州市博物馆在发掘的清代范子和墓葬中,出土1枚隶书“建国通宝”钱 。罗伯昭先生也曾于1941年的中国泉币学会第36次会议上出示了一枚“建国通宝”小平钱 。专家们认为此钱属徽宗“建中靖国”年间,因其风格酷似徽宗时代的“政和通宝”、“宣和通宝”钱 。
那么为何“建国通宝”要取年号之首尾两字呢?这可能与避讳有关 。若取前两字“建中”组成“建中通宝”,则与唐德宗时期的钱文相重了 。因为德宗曾于建中年间(780)铸行过“建中通宝” 。而若取“靖国”,以徽宗的“巧技成性”,或许认为“靖国”二字不足以概括“建中靖国”四字之意,所以取首尾两字,是理所当然的了 。据说“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称其为北宋第一珍稀币也不为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些年市面上开始流传所谓的“靖国元宝”钱,说该钱“生坑,旋读,钱径2.5厘米,重5克” 。但稍微懂点避讳常识即可知,所谓的“靖国元宝”很可能是假币,丁福保先生在对民国时期存在的各种臆造历代年号钱的总结中也说道:“元号钱之不可信者多矣……徽宗之靖国元宝……当时实未开铸,皆后世之伪托也,虽仿造极精,索值低廉,皆不可收买,当以特别之眼光鉴别之 。”
明朝为什么没有“元宝”?
- 中国古代神兽年的故事世界上真的存在年吗
- 震惊:古代新科状元们都是如何应对豪门强嫁女?
- 古代孩子也分快慢班考试不过还要补考
- 周朝经济:工商业有长足发展出现金属钱币
- 说文解字:妻妾在古代为何被称为家累?
-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古人笔下的千古名楼究竟建在哪里?
- 揭秘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和氏璧下落何处?
- 揭秘:古代历史上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过重阳节
- 揭秘:古代高端女子遏制丈夫出轨的旷世绝招
- 缠足的由来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