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十大最极品的职业( 四 )


当然,名医在年轻时,可能并不总坐堂问诊,而是行走在风尘仆仆的大道上,就像今天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专家一样鸟落民间,他们将在属于民间的岁月里,建筑起自己声名的高度 。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穰东镇)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
9、太守:你们知道我的快乐吗
给力指数:四颗星
代表人物:杜牧欧阳修
古代的各种官职中,太守一职是很“给力”的 。它在历朝历代的称呼有些不一样,比如又叫刺史,又叫知州,又叫知府 。它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构成了统治的主体骨架 。
在那些歌舞升平的年代,太守往往成为风花雪月的代名词,看看中国的文人,有如此多的人都做过太守,你就会明白这一点:王昌龄、韩愈、柳宗元、杜牧、欧阳修、苏轼、陆游……
这些愉快的太守们在任时,大抵境内安宁,于是就干些重修岳阳楼呀或是登临醉翁亭之类的雅事 。一方面,他们是文人,占有重要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太守的职位虽然不是太高,但也不是小吏可比,人生的各种欲望几乎都能得到很好的调理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