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骗局:隋朝提前备下了一百年粮?( 二 )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 , 足够八百七十万户吃五十年的……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
高履行道:怎么就没有?粮食都生产出来了 , 你还有什么疑问?
李治道:这个这个……我明白了 , 我爹的贞观之治 , 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 , 狂吃人家足够五十年吃的粮食……明白了 , 贞观之治 , 就是你拿刀子把人砍光光 , 然后慢慢吃人家产出来的粮食 , 这个就叫之治了……
关于这段对话 , 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 , 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 , 也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 , 看似波澜不惊 , 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 , 几乎要被杀绝杀净了 , 余下来的人口 , 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 。而大隋时代抓革命 , 促生产 , 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五十年之久的粮食 , 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
退一万步说 , 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 , 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百分之五十 , 而这就意味着 , 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一百年的粮食--大唐帝国不过是一只趴在米缸上的特大号老鼠 , 等把这些粮食全都吃光光 , 帝国也就稀哩哗啦分崩离析了 。
总而言之 , 史家通过这段记载 , 偷偷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任何关系 , 任何人 , 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 , 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 , 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
这段话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人民的福祉与帝王的基业没得丝毫关系 , 而只与人口的数量成反比 , 人口越多 , 资源越是紧缺 , 就越是没得法子“之治” , 而通过战争的手段将人口削减到一个理性的数字之后 , “之治”就自然而然的到来了 。
所以帝王的历史价值 , 不过是穷兵黔武 , 想出最精妙的法子 , 砍光过于膨胀的人口而已 。
单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李世民他还算是称职的 。
然而话又说回来 , 既然贞观之治这里压根不需要李世民 , 那么李世民他又活个什么劲呢?
这个答案 , 伴随着徐小妹的身世之谜 , 于贞观二十四年脱颖而出 。
链接:史学家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 , 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 , 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 , 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 , 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 , 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 , 认识到“水则载舟 , 亦则覆舟” , 因此留心吏治 , 选贤任能 , 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 , 不计出身 , 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 , 魏徵当过道士 , 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 , 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 , 又是降将 , 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 , 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 , 直陈其过 , 太宗多克己接纳 , 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 , 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 ,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 可以明得失 。魏徵逝 , 朕亡一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