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历史习俗:吃春饼嚼萝卜鞭打春牛

常言道“四时八节”——形容我国传统文化中节日之多也 。在我心目中 , 立春是最温馨、最富人文内涵的节日 。每年立春的时间会稍有差异 , 但大体上 , 是农历腊月廿四、廿五 。
旧时历书上 , 每书“今日立春 , 一候东风解冻” 。候指气候 , 至迟在春秋战国年间 , 我国已流行廿四节气说 , 及“廿四番花信风” 。“一年之计在于春” , 冬去春来 , 或者说春去春又回 , 这是人们最高兴的赏心乐事 。以今年而论 , 翻阅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日历 , 知道立春是“六九”第一天 。民间所谓的“入九” , 意味着寒冷的步步紧逼及悄然退去 。鲁迅先生有诗句谓“寒凝大地发春华” , 英国诗人雪莱也高声吟哦过“冬天来了 , 春天还会远吗?”是的 , 不远 , 甚至可以说近在眼前 , 立春马上就到 。
【立春的历史习俗:吃春饼嚼萝卜鞭打春牛】据《燕京岁时记·立春》记载 , 立春即打春:立春前一天 , 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立春日当天 , 礼部呈进春山宝座 , 顺天府呈进春牛图 , 礼毕回署 , 引春牛而击之 , 这就是打春 。这天 , 富家多食春饼 , 妇女辈多买萝卜食之 , 叫做咬春 。俗话说春困秋乏 , 吃萝卜可以解乏 , 当然也有通气的功能 。不用说 , 这里的鞭打春牛 , 是象征性地轻打几下而已 。我国历代都视耕牛为宝 , 这是农业文明的标志之一 。有些地方 , 预先制作一条土牛 , 迎春时 , 将土牛打碎 , 抢着将春牛碎土拿回家 , 撒在牛栏内 , 图个吉利 。有趣的是 , 打牛前 , 还先向牛叩头 , 笔者猜想 , 他们心中很可能默念:老牛 , 恕俺无礼了!据明末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记载 , 宫中太监、宫女 , 立春时也吃春饼 , 嚼萝卜 , 可见虽然宫门深似海 , 但仍割不断宫中人对春天的喜悦与向往 。清代民间在立春日还有放飞布谷鸟的习俗 。无非是让布谷鸟在春天的原野里 , 布谷声声 , 催促农民毋忘春耕 , 或者说为春耕者送去悦耳的歌声 , 送去欢乐 。
在古代 , 甚至直到民国初年 , 迎春、立春节日期间 , 礼俗名目繁多 , 盛大 , 热闹 。虽然时至今日 , 随着传统农业文明被现代化工业文明所取代 , 旧时的礼俗 , 多半成了“去年天气旧亭台”、“昨夜星辰昨夜风” , 但有兴趣者 , 不妨翻翻国家博物馆李露露研究员所著《中国节》中“立春节”那些精美的插图 , 就会感到前辈过立春节的情景 , 就在我们眼前 , 而且正与他们分享节日的欢欣 。